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前段时间爆火的“偷甘蔗”活动,又有了新玩法。据报道,四川眉山一种植户推出真人版“偷甘蔗”:游客若“偷”成功,甘蔗每根9.9元;若被“逮到”,每根15.9元。随着游客数量激增,种植户增设2.99元入场费,想要“劝退”部分游客。可即便如此,大伙儿热情依旧未减,来偷甘蔗的每日仍超1000人。
“偷甘蔗”说是“偷”,其实是基于信任的自助采摘。种植户明码标价让“偷”,规则宽松;游客心知肚明不能偷,照价给钱,买卖双方“过家家”般地投入,为的是娱乐。躲避“抓捕”的互动设计,更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到小“偷”小“摸”的刺激,精准击中了当下情绪消费的热点。在追逐嬉闹中,甘蔗地成了大人的游乐场,有限的农田成了“城里人”无限的旷野。
“偷感”的魅力,在乐趣与信任碰撞出的火花。鲁迅笔下的闰土就说过:“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农村长大的孩子,即便已远离农田,也会记得这份默契的善意。他们“偷甘蔗”,“偷”的是逝去的乡土记忆。城市长大的孩子,也有一份对田园野趣的向往。他们“偷甘蔗”,“偷”的是不曾感受过的肆意。种植户用“偷感”十足的采摘活动,让人们短暂重温到鸡犬相闻时乡里乡亲间的信任,让人们短暂体会到城市秩序之外自由肆意的乐趣。
据报道,种植户坦言,“偷甘蔗”模式开始运营后,日销售额大幅提升,多的时候近万元。远道而来的游客,除付费“偷甘蔗”外,将为村里住宿、餐饮等产业贡献不少。一个新点子、好点子,可能就是地方发展的金点子。前不久,“下地干活式旅游”火了,内蒙古一些种植户开放自家田地,把不达商品标准的小土豆留给游客挖宝;三亚乡村游,组织孩子们在田间地头挖地瓜,在稻田里抓鱼虾,沉浸感满满……农村的闲置资源,可以是旅游富矿;乡野田地,也可能是别人梦里的诗与远方。甘蔗地变为深夜解压基地,为乡村文旅打开新思路。
值得提醒的是,“偷甘蔗”活动中,连接双方的是信任,追逐打闹间,不能把诚信遗失。目前,部分游客砍了甘蔗后随意丢弃,造成浪费;有游客“入戏”太深,砍了甘蔗后直接拿走,没有付钱;甚至有游客在追逐时,崴到了脚。夜间开放的甘蔗地,不仅有安全隐患,也可能影响周边村民休息。种植户运营能力有限,即便想增设入场费控制客流,也未必生效。游客要保持刚开始的那份纯粹,用诚信守护信任,用自觉维护乐趣,莫让假偷变真偷,莫让甘蔗的甜蜜变为哄抢的酸涩。甘蔗田里的流量,从不该是一地狼藉。
正大光明“偷甘蔗”,“偷”的是浮生半日闲,“偷”的是童真和野趣,更“偷”的是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甜蜜,就要让甘蔗田里的流量,保持纯粹;让那份难能可贵的信任,保持火热。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