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连城,冠豸山下清风拂面,莲峰镇栗园社区的“爱心超市”里暖意融融——刚放学的孩子在志愿者照护下读书下棋,参与完文明劝导服务的志愿者正对着“爱心手册”记录积分;四堡镇上枧村村民邹世益家中,一场“零彩礼”订婚仪式简约温馨,锡制婚书与景区门票礼包承载着文明新风;福莲产业园内,乡贤牵线招引的服务器机箱配件项目正加紧装修,预计2026年元旦前投产……这些生动场景,正是连城县深化“八个全覆盖”乡村治理模式、涵养文明乡风的鲜活注脚。
近年来,连城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智力科技支乡协会、奖教奖学基金、志愿者队伍、文明村镇创建、诚信建设、基层普法“八个全覆盖”为抓手,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用有形举措孕育无形文明,连续六年获评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蝉联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省级文明县城称号,走出一条文明乡风护航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
立破并举:
以“规矩”淳民风,以“新风”破陋习
“绮里清风传家久,耕读传世继世长。”在宣和镇培田古村落,家风家训展览馆已是游客必到的“打卡点”。游客们徜徉在一条条家训、家规的字里行间,感悟“文墨之乡”耕读传家之风以及重品尚德的家风家训。
连城将村(乡)规民约作为基层自治“总抓手”,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全县17个乡镇231个行政村(社区)动态修订完善公约,同步打造培田“绮里清风”、四堡乡贤文化馆等一批家风载体。通过乡村广播车巡回宣讲、民俗活动嵌入宣传、广场舞比赛融入主题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公约内容家喻户晓,推动形成“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的“一约四会”治理格局。北团镇下江村创新将“严守边界,不移毁界桩”写入公约,与三明市清流县李家乡河背村签订《平安边界睦邻友好公约》,以“契约精神”破解跨市边界治理难题,成为全市首创的边界治理样本。
“破陋习”与“立良俗”同步深化。连城以党建为引领,建立移风易俗长效机制,出台党员公职人员婚丧喜庆事宜规定,开展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推行“零彩礼”“低彩礼”正向奖励机制。如今,四堡镇已有多对新人践行“零彩礼”“低彩礼”并获政府奖励,游大龙、走古事等民俗从“讲排场”变为“重内涵”。“啥都比不上小两口安安稳稳过日子。”四堡镇上枧村村民邹世益支持女儿“零彩礼”订婚时的朴实话语,道出了连城百姓对新风尚的广泛认同。
智志双扶:
聚乡贤之力,育崇文之风
“希望大山里的孩子靠知识改变命运。”2025年8月,在莒溪镇高地村,匈牙利华侨邱保春创办的屏山保春教育基金会第四届颁奖现场,其弟邱永春的发言引发阵阵掌声。此次颁奖,38名考取“双一流”大学及连城一中的学子共获4.05万元奖励,而邱保春自2022年起每年投入超3万元支持家乡教育,这是连城“智志双扶”的生动缩影。
连城深谙“人才是振兴之基”,全力推进智力科技支乡协会全覆盖。依托“莲商回归工程”和“百千万工程”(百家乡贤企业、千名乡贤、万名志愿者),全县设立34个智力科技支乡机构,发展会员近5000人,几年来累计筹措乡村发展基金超2亿元,落地“莲商回归”项目62个,占“一园两区”招商引资落地项目的47.8%。乡贤投资的重点项目加速落地:厦门连城乡贤牵线的服务器机箱配件项目进入试生产,月产值可达100万元……
崇文重教之风愈发浓厚。在县级“福莲教育基金会”引领下,全县建成278个乡村奖教奖学基金会,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截至2025年9月,累计募集社会助学资金超4000万元,发放奖教助学金近2000万元,奖助师生1万余人次。2025年奖教助学热潮持续升温:莲峰镇教育促进会一次性奖励优秀师生294人,发放资金36万余元;四堡镇教育促进会为186名优秀师生发放18.8万元;上海乡贤倡导的福莲教育促进会累计募捐金额达2371万元,捐赠支出1238万元,受益师生11000余人次。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全县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智”能。
知行合一:
以志愿红暖人心,以文明创建美乡村
“大爷,等红灯变绿,我陪您过马路。”“大哥,电动车请停到划线区域。”在连城城区主要路口、商超路段,身着黄马褂、头戴小红帽的志愿者成为街头最亮眼的“志愿红”。他们践行“脚底板工作法”,劝导不文明行为、捡拾垃圾,用行动带动市民“连心创城”。
连城以“四城同创”为契机,推动志愿者队伍与文明村镇创建“双覆盖”,打造“冠豸山下志愿红”志愿服务品牌。依托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构建“百姓点单—中心派单—部门接单—群众评议”工作机制,打造“爱心银行”“道德银行”“爱心超市”等载体,组建志愿服务队1195支,注册志愿者达5.4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22.1%。仅塘前乡就组建“文明有象”等志愿服务队37支,累计开展活动200余场次,参与群众5000余人次。2024-2025年,全县干部群众参与文明实践活动超20万人次,党员干部志愿者参与率保持100%。
文明村镇创建走深走实。全县深入开展“美丽庭院、人居环境整治、文化惠民”等“十大行动”,已获评县级以上“美丽庭院”668户,县级以上文明乡镇、文明村(社区)占比分别提升至70.6%、61.3%。新晋全国文明村镇塘前乡塘前村、莲峰镇鹧鸪村成为示范标杆,村内黑化道路整洁平坦,文化广场功能齐全,文明新风与宜居环境相得益彰,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德法共建:
以法治固根本,以诚信强根基
“姑田游大龙”灯带上绘制的“法治护航幸福年”标语、“罗坊走古事”彩棚上印刻的“民法典守护美好生活”字样、四堡雕版刻的法律条文、“壁洲花灯”灯面上的法治纹样……拥有8项国家级、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连城,正以独特方式让非遗项目成为普法“活载体”。
连城将基层普法作为乡村治理的“压舱石”,在全市率先开展县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完善“1520”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深化“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培育“法律明白人”1409人、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236户。结合“八五”普法,开展“送法下乡”“夜间普法”等活动,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目前,全县已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省级14个、市级40个,《连城县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护航乡村振兴》案例持续入选司法部案例库推广,2024年以来累计提供法律意见428条,办理法律援助914件,为群众挽回损失789.17万元。
诚信建设同步发力。连城以德为先,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全覆盖,以“信用连城”建设为载体,推行“政府主导、部门推动、各方参与、服务融资”模式,开展金融信用示范乡村创建。2024-2025年,全县169个行政村持续保有县级以上“金融信用示范村”称号,不良贷款率稳定在较低水平,诚信新风为乡村发展营造了良好市场环境。
文明乡风劲吹,振兴画卷舒展。从村规民约涵养行为自觉,到乡贤力量激活发展动能;从志愿红点亮城乡角落,到德法共建守护和谐,连城“八个全覆盖”模式正将文明软实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硬支撑。如今的连城,不仅有经济发展的“加速度”,更有乡风文明的“暖温度”,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龙岩市委文明办 连城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