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后的永泉庵
什刹海与德胜桥一线,是老北京风光的经典地标。往来游人多沉醉于水畔景致,却鲜少留意德胜桥周边“一桥二庙”的独特格局。所谓“二庙”,即桥东北角的永泉庵与西北角的真武庙。
永泉庵坐落于德胜桥东侧,门牌号为后海西沿13-19号,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成化年间。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曾予重修。作为典型的禅宗庙宇,它坐北朝南,规制规整,山门设三间,石门额上有“重修永泉禅林”的题刻。另据民国文物普查资料显示,院内曾有清康熙年间的《永泉庵重修碑》。这些都是重修历史的直接见证。
按说永泉庵正殿本应供奉佛像或观音像。但据老居民回忆,20世纪初此处曾一度供奉关公,颇具特殊性。另外,在永泉庵的历史记忆中,“镇海神牛”尤为关键。这一构件是清代北京“镇海三宝”(水关石螭、德胜神牛、崇文铁龟)之一。清同治年间由永泉庵法明住持联合桥西真武庙共同集资打造,嵌于德胜桥西侧桥洞之上。神牛双目圆睁凝视湖水,气势不凡,可惜今已无存。
因地处德胜门至德胜桥的交通要冲,清末民国时期的永泉庵香火颇盛。但自20世纪30年代起逐渐由盛转衰,后逐步演变为民居院落。随着近年来对城市文化的保护与修复,德胜桥“一桥二庙”景观得以再现,永泉庵也得以重续文脉。蒋晨明 文并摄
小贴士
自德胜桥北首沿着河岸向东走,展现在眼前的第一处建筑就是永泉庵。若自北首向西走,第一处建筑就是真武庙。两个寺庙分守德胜桥的东北角与西北角,构成了独特的“一桥二庙”文化地理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