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凯风
经济强市,都在建大学。
近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公示,办学地点为江苏苏州,“最强地级市”将迎来首所“国”字号大学。
不只是苏州,深圳、宁波、青岛、东莞、佛山、无锡等非省会经济强市,无不在积极建大学。
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海洋大学先后成立;大湾区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正式获批;青岛迎来全国首所以“康复”命名的康复大学……
拼命建大学,为的是什么?
01
“国”字号大学,有多重要?
“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以“中国”为前缀,与已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科院大学一道,成为“国”字号大学的领跑者。
前两年,多城竞逐“中国工程院大学”的传闻不胫而走,虽然最后辟谣“暂无计划”,但也凸显“国”字号大学的吸引力。
在我国,以“中国”冠名的高校不在少数,但基本集中于北京,且多数都有较长历史,属于历史遗留产物。
近年来新设立的高校,不仅很少以“中国”来冠名,连“华东“、“华中”、“西南”的也微乎其微。
根据规定,高校命名,原则上不得冠以“中华”“中国”“国家”“国际”等代表中国及世界的惯用字样,也不得冠以“华北”“华东”“东北”“西南”等大区及大区变体字样。
最新设立的几所新型研究型大学,除东莞的“大湾区大学”相对特殊,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福建福耀科技大学都以所在地命名。
其他新建高校,无论是录取分高企的深圳理工大学,还是更名成功的合肥大学、河南医药大学等,均以地名为准。
苏州能拿下为数不多的“国”字号大学,含金量不低。
02
拼命建大学,谁在领跑?
经济强而教育弱,几乎是所有新晋经济强市的“通病”。
深圳、苏州如此,佛山、东莞、无锡、泉州更是如此。
但财政上的“不差钱”,经济上的竞争力,产业上的吸引力,让经济强市有了建大学的资本和底气。
深圳无疑是领跑者。
过去10多年来,深圳几乎以每年1所的速度,上演高校逆袭的奇迹。
目前,深圳高校从8所增加到17所,还有一众本土高校正在筹备中。
其中,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跻身全球500强高校,哈工大(深圳)、中山大学(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录取分后来居上。
这些大学,不仅扭转了深圳的高教短板,还成了院士等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
2025“两院”院士增选,深圳罕见拿到4席,除来自比亚迪的民企院士外,其他均来自新建高校。
对于深圳来说,建大学仍在路上,一流大学多多益善。
03
最强地级市,建不了机场,拼命建大学。
作为最强地级市,苏州一缺机场,二缺大学。
建机场无能为力,“环苏州机场群”几成定局,但建大学却能拼尽全力。
前些年,在“名校跨省建分校”被叫停之前,苏州已率先引进20多所985高校的分校或研究院,抢得先机。
目前,苏州已聚齐清华、中科大、西安交大、浙大、上海交大、复旦、哈工大等985高校的研究院。
当然,研究院多数属于研究机构,服务于产业创新,缺乏本科教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学。
为此,苏州推动研究院转设为研究生院乃至形成苏州校区,以此获得完整办学资格,但因政策全面收紧,未能成行。
虽然“禁止重点高校跨省异地办学” ,但省内高校建分校、中外合作办学、自建本土大学却不在受限之列。
作为教育大省,江苏双一流高校云集,也为苏州等地打开建分校的大门。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东南大学无锡校区,就是这一模式的产物。
苏州还在积极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先后打造西交利物浦大学和昆山杜克大学,壮大高校竞争力。
这还没完,由长三角国创中心联合苏州大学、萨里大学共同打造的“苏州萨里大学”正在路上,定位为“新型工科大学”。
“苏派本土高校成长、海内外大院大所聚集”,这是苏州的目标,也是所有经济强市的共识。
04
经济大市,太需要好大学了。
中国的高校格局,受院系调整、行政资源配置、历史路径依赖影响,集中于大区中心和强省会。
双一流高校最多的10大城市,要么是京沪津直辖市,要么是南京、广州、武汉、成都、西安这样的大区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诞生一批非省会经济强市,经济一路赶超,但教育、医疗等差距却非一时可以弥补。
虽然不断建大学,但经济强市与强省会之间仍有距离,“药”不能停。
深圳在校大学生只有20万人左右,不到省会广州的1/8。
苏州,在校大学生30.4万人,不到省会南京的1/3。
宁波GDP剑指前十,高校更少,在长三角6大中心城市垫底。
更不用说,无锡、南通、佛山、东莞、泉州,没有特殊身份的普通地级市。
过去,凭借强大的产业吸引力,经济强市成为985高校毕业生的追逐之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然而,随着人口大盘见顶,抢人大战愈发白热化,抢人留人之外,更需要自建高校,做大人才“蓄水池”。
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火如荼,各大城市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
最近,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新增院士名单,80%来自高校及科研机构,民企院士仅有3席。
因此,拼命建大学是创新时代的必然选择,所有城市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