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晾衣架缓缓降落,城关区皋兰路街道居民小元(化名)将洗好的衣服挂上,随后轻按遥控器,衣架平稳升至合适高度。肢体一级残疾的她,如今不再为晾衣服的事犯难。今年8月份,小元家中除了安装电动晾衣架,还安装了电热水器、防滑垫、抓杆和浴凳,这让她感慨:“生活幸福指数提升了不少。”
“十四五”期间,兰州市残疾人联合会聚焦困难重度残疾人的急难愁盼,将家庭无障碍改造作为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融合的重要抓手,交上了一份有温度的答卷。五年来,全市累计完成5153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其中2025年已完成1017户,超额完成了规划任务。
46岁的残疾人小牟曾因股骨头坏死,对上卫生间充满恐惧——家中卫生间30多公分的高度对她而言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要是我丈夫不在,如厕时只能用简易坐便器,生活特别麻烦。”
在改造中,城关区残联根据她的需求制定了改造方案:将蹲便器改为坐便器、重新贴砖、大幅降低卫生间台阶高度。短短几天后,当小牟毫不费力地走进焕然一新的卫生间时被深深感动了:台阶降至仅3公分左右,还安装了坐便器、热风机,地面铺了防滑瓷砖,连家中的墙面也一并粉刷一新。“这次改造太让我惊喜了,没想到设计师考虑得这么全面。”小牟说。
残疾人家庭的需求千差万别,兰州市残联在具体改造中实行一户一策量身定制方案,破解居家生活难题。
对于皋兰路街道77岁的老人姚爷爷来说,智能家居设备的安装极大方便了他的日常生活。这位肢体二级残疾的老人左边身体完全不能动,如今他只需按一下遥控器,窗帘便会自动拉开或合上,智能马桶有座圈加热、自动冲水功能,为他的生活带去了很多便利。
兰州市的改造范围早已不局限于肢体残疾人,服务内容也从传统的坡道、扶手,拓展至满足听力、视力、智力、精神等各类残疾人的个性化需求。七里河区视力残疾人小波家新配置了语音带盲文电饭煲、闪光音乐门铃、闪光音乐热水壶;红古区的周某住平房,施工人员为他家门口的台阶安装了实用的护栏,消除了他们对下台阶的害怕心理。这种一户一方案、一户一预算的个性化改造,确保了每一分投入都用在刀刃上,最大程度地满足了残疾人的实际需求。
大规模、个性化的无障碍改造,离不开严密的组织保障和规范的流程管理。兰州市各级残联组建工作专班,形成了入户摸底-公示对象-筹措资金-招投标-签订协议的完整工作链条。通过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让每一项改造都能精准落地、持久受益。
在改造过程中,市残联严格遵循国家及省级多项技术规范和标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我们充分尊重残疾人自身的改造愿望,开展至少两轮深入摸底,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全面掌握残疾人的真实需求。”城关区残联维权办主任张龙飞说,从选择信誉良好的施工单位,到对施工材料和工艺、产品质量进行全程监管,质量把控贯穿于改造全过程。
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看似是居家环境的小改动,带来的却是残疾人生活品质与精神面貌的大变化。
在改造中,皋兰路街道耿家庄社区居民倪俊(化名)家中厨房装上了燃气热水器,卫生间配备了坐便器、抓杆和浴霸,地面也进行了平整处理,多年的封闭窗换成了推拉窗。“这些改造让我能独自完成很多事,尤其是窗户改造后家中亮堂了,我内心也阳光了。”倪俊感慨道,“这不仅是改造,更是给予我们实实在在的尊严。”
随着居家障碍的消除,越来越多的残疾人主动开始融入社会。近年来,兰州市残联组织赴省图书馆、简牍博物馆、电影院等开展无障碍体验活动,为残疾人搭建了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改造后出行更方便了,我也更愿意参加社区活动,感觉自己不再是社会的旁观者。”榆中县残疾人王某如是说。
小改造不仅消除了物理障碍,更打破了心理隔阂。随着社会公众对无障碍环境认识的提高,关心关爱残疾人的氛围日益浓厚,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正在从被照顾者转变为社会的积极参与者,在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上绽放光彩。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这与残疾人事业的价值追求高度契合。”兰州市残联维权科副科长孙香云表示:“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更加精准地回应每一位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个性化期待——通过科技赋能,让沟通无碍;通过人性化设计,让出行无忧;通过融合社区支持,让社交无阻,致力于构建一个不仅消除物理障碍,更让每个人的尊严和价值都能得到充分尊重与绽放的包容性社会环境。”
(观澜新闻记者 周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