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新闻网)
在黄河之东、中条山下的河东大地,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下铺展成蓝色画卷,一座座风电机组在旷野上迎风矗立,勾勒出能源结构变革的生动图景,更将无穷的光能、风能转化为清洁电能,为运城这座城市的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能。2019年以来,全市获批风电光伏项目134个,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总装机934.87万千瓦,占比达到69.8%,稳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我市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将光伏、风力发电产业作为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抓手,通过政策引领、项目驱动、创新赋能、全域布局,实现了新能源产业从起步探索到规模化、高质量发展的跨越式提升,书写了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的运城答卷。
在芮城县光伏领跑技术基地,光伏场源源不断地将清洁能源输送到千家万户。 记者 金玉敏 摄光伏产业
从“单一发展”到“多元应用”
初冬时节,驱车驶入盐湖区上王乡,远眺山巅,一片片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宛如一朵朵盛开的“太阳花”,点亮了昔日的荒山野岭。这里是盐湖区100MW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的所在地,也是当地推动能源革命、实现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盐湖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目前已建成及在建集中式光伏电站项目3个,总装机容量达340兆瓦,总投资规模近20亿元。这些项目不仅为区域能源结构优化注入强劲动力,也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走进上王乡光伏电站项目区,一排排光伏板整齐排列,仰角面向天空,高效吸收着太阳能量。而在光伏板下,昔日撂荒的土地已经种上大豆等农作物。
“我们采用高支架农光互补模式,组件最低点离地1.2米至1.8米,每排支架间距约6米,既不影响发电,也方便农业种植和机械化作业。”项目负责人孙建雄介绍。这种“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模式,实现了“光农融合”,极大提高了土地综合利用率。
据了解,该项目占地约4500亩,通过向村集体租赁原本利用率低的坡地,不仅为村集体带来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也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64岁的垣峪村村民吕民生是这一变化的亲历者。“过去种玉米,一亩地最多挣六七百元,刨去成本剩不了几个钱。”他说,“现在我把地流转给光伏项目,每年有近万元收入,平时还在电站打零工,清洗光伏板、播种大豆,去年干了8个多月,又多了一笔收入。”
像吕民生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项目建设高峰期用工达上百人,农忙时节更是带动周边村民参与种植、管护,实现了“企业得发展、农民能增收”的双赢局面。
上王乡不仅是光伏项目的热土,也是一片红色沃土。牛庄村作为盐湖区最北端的革命老区,曾是晋南敌后抗日游击的重要根据地,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如今被确定为干部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依托这一红色资源,上王乡贯彻“光伏+农业+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理念,打造集发电、红色观光、农业种植、技术展示于一体的高科技光伏示范基地。通过高效智能光伏解决方案,运用无人机、“互联网+云计算”等智能化运维手段,推动光伏技术与地域优势深度融合。
除上王乡100MW项目外,盐湖区还积极推进另外两个重点光伏项目:
一个是盐湖区150MW光伏电站(一期100MW)项目,该项目位于三路里镇,总投资5.9亿元,已于今年5月并网发电,预计年发电量约1.5亿千瓦时,年收入约5000万元。另一个是盐湖区光伏复合项目,横跨三路里镇与上王乡,总投资7.98亿元,项目规划装机140MW,预计年发电量约2亿千瓦时,年收入约6600万元。
上述三个项目均由广东省能源集团下属子公司广东省电力工业燃料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其中两个被列为2025年省级重点工程,展现了盐湖区在新能源项目建设上的强劲势头。
据市能源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我市日照充足,历年太阳平均总辐射量为5112MJ/m2a,属于太阳能资源三类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50小时,太阳能资源可利用性好,2024年全市光伏发电年利用小时约1107小时。
2024年印发的《运城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光伏装机容量达470万千瓦,到2030年光伏装机容量达600万千瓦。在光伏发电方面,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导向,积极推广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光伏+”综合利用模式。这为我市光伏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市目前除了农光互补的开发应用模式之外,位于绛县的中设华晋在企业加装屋顶光伏,实现了光伏发电供给企业生产;位于芮城的庄上村,农户家屋顶安装屋顶光伏,用于居民生活、生产用电。
经过几年的布局发展,我市的光伏项目不仅装机规模增长快,而且开发应用形式多样,基本涵盖了农光互补、工商业屋顶光伏、户用屋顶光伏等类型,形成了多元发展的良好格局。
在临猗县境内,一台台风力发电机迎风旋转,与田野、蓝天相映成景,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记者 金玉敏 摄风力发电
规模扩张质量提升并进
与光伏发电齐头并进,运城市风力发电也呈现快速扩张态势。
我市年均风速2.1m/s—3.2m/s,风力资源主要分布在中条山沿线,风能资源较丰富,风向较稳定,利用条件较好。风功率密度分布在150W/m2—350W/m2,风场具有极大风速低,无台风、无盐雾,极端低温高,风沙天气少,电网分布均匀等诸多优势,具有较好的风能开发潜力和价值,2024年全市风电年平均利用小时为2282个小时。
我市风电发展的背后,是一批重点项目的落地、达效。
今年年初,华控电力临猗100MW风力发电项目入选《2025年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名单》,该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100MW,拟建设16台单机容量6.25MW的风力发电机组。项目同步配套新建一座220kV升压站,风机所发电能通过35kV集电线路汇集至升压站,最终并入区域电网。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输送清洁电能约2.3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8万吨,环境效益显著。
作为我省2025年重点推进的新能源工程,临猗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已成立专班,全力保障项目前期审批、土地协调及建设推进工作。华控电力项目负责人介绍,目前项目正积极推进建设中,力争2026年年底全容量并网发电。
在夏县,白色风机在中条山上缓缓转动,将风能转化为清洁电力,也转动着夏县瑶峰镇的绿色发展梦想。
在瑶峰镇的山脊上,一座座高耸的风力发电机正成为新的地标。这些风机属于夏县天润风电场,该风场分四期建设,共计126台箱变及126台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246.5MW,堪称夏县的绿色能源基地。
“目前,126台风力发电机组全部并网发电,进入绿电市场,每年所发的5.6亿千瓦时清洁电量全部输送国网山西省电力。每年可为国家节约标准煤14.7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29万吨。”夏县天润风电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道。
2025年11月21日,夏县瑶峰镇20MW分散式风电项目正式发布招标公告,标志着这一总投资超1亿元的新能源项目即将进入建设阶段。
运城市风电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装机容量的增长,更在于技术创新的突破。
2025年年初,中车永济电机公司成功下线全球首台20MW级蒸发冷却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这一创新成果解决了大功率发电机散热难题,实现了蒸发冷却技术在大型海上风力发电机领域的创新应用。
11月,中车永济电机公司又发布了35kV高压双馈风力发电机技术,这一技术突破了风电领域原有最高电压等级,实现了风机与电网直连,有效降低系统成本,提升电网稳定性。中车永济电机公司的技术突破,标志着我国风电装备正式迈入“超高压”时代,也为我市风电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运城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提升风电开发利用水平。按照最大保护、最低影响、适度开发的原则,规划建设高质量风电项目。方案制定了明确目标:到2025年,风电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30万千瓦左右;到2030年,达到550万千瓦左右。
这一宏伟蓝图,为运城市风电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此外,运城市还积极推动“千乡万村驭风计划”,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推进夏县乡村振兴50兆瓦分散式风电项目建设。同时,启动老旧风电场技术改造升级,重点开展单机容量小于1.5兆瓦的风电机组技改升级。
记者 朱 姝 实习生 王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