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法制报)
□ 刘文利
“我当时脑子里就一根筋:如果这事儿解决不了,我就一直向上找,决不罢休……没想到在咱县里就解决了,从县综治中心的工作人员身上我能感受到他们是真为老百姓着想啊!”说这话的人是外地来容城县务工人员张某。2022年,他在容城县某企业工作时不慎受伤,被评定为五级伤残,事发后该企业就工伤赔付数额问题与张某未能达成一致,导致多年来张某没有拿到合理赔付。
今年8月,张某和妻子一同来到容城县综治中心,并提出要求获得全额伤残补助赔偿的诉求。面对情绪激动且拒绝调解的张某,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耐心引导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立即启动相关机制。容城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等县领导当天即调度有关部门联合上案,进行协调处理。在综治中心的引导帮助下,张某的合理诉求最终得到支持,这一事件妥善解决。随后,容城县综治中心还将此事纳入案件回访清单,在大家的关注、帮助下,张某一家人的生活重新步入正轨,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是推进平安建设的重要平台,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载体。容城县以综治中心建设为抓手,强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通过开门接待群众,便捷、高效地服务群众;整合各方资源,多途径、多手段化解矛盾纠纷;强化法治意识,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开展工作,使各方面资源力量有效整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中心运行高效顺畅,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不断强化,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建好综治中心 赋能基层治理
“县级综治中心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阵地’‘指挥中枢’和‘战斗堡垒’。我们在综治中心建设中,聚焦于整合多方资源、创新服务机制,将县综治中心打造成为矛盾调解、法治宣传、便民服务的‘一站式’平台,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谈及综治中心建设的初衷和方向,容城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安学伟如是说。
为加强县综治中心建设,规范中心运行管理工作,为群众提供更优质服务,容城县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目标要求,以优质、高效为原则,高标准建设了县级综治中心。
他们安排县综治中心与群众工作中心合署办公,安排公、检、法和县直相关部门入驻,集中人员、集中办公,将县综治中心建成“一站式”实战工作平台,使之成为“综合型”群众工作“线下”阵地,做到群众说事有地方、接待有场地、化解有机构。
容城县委政法委制定了《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对入驻中心的各单位人员实行“双重管理、中心为主”的管理模式,工作人员业务上受派出单位领导,日常工作接受中心统一管理和监督。
他们推行首问首办责任制度。来访群众到中心办事,综合服务窗口一窗受理后派发给第一窗口工作单位即为首办责任单位,入驻部门第一名办理人员即为首问责任人。首问责任人员负有为来访群众解疑释惑责任,群众到中心咨询或者通过电话等途径联系事务,首问责任人员应当负责解答。
他们推行会商研判机制,定期召开调度会商会议、入驻部门联席会议、矛盾纠纷排调例会,对各类问题隐患实行综合性会商、研判会诊,实现提前预测预警;对中心受理的疑难案事件、重大紧急情况进行会商,共同寻求解决途径办法;研究完善中心受理、流转、交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管好综治中心 激发工作活力
走进位于县城中心位置的容城县综治中心,宽敞明亮的接待大厅、高效有序的工作流程、热情周到的接待服务都让人眼前一亮。容城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孙彦斌介绍,他们按照“最大限度方便群众、最大力度促进工作”的原则,将综治中心划分为三大部分:一层是接待大厅,各单位入驻工作人员、值班调解员和律师每天在此接待群众来访;二楼是多元化解区,在此可开展单独或联合调解工作;三楼是指挥办公区,可实现日常办公和决策指挥的功能。“这样的布局可以实现‘一楼通办、闭环流转’,为群众来访和后续工作提供便利。”
在容城县综治中心,“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他们的工作指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中心实行“一窗受理、即接即办”制度。“一窗受理”即综治中心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受理群众提出的各类矛盾纠纷、信访诉求和投诉举报等事项,落实来访必登的工作要求。综合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准确区分群众反映的事项类型,分类导入办事程序,及时流转到责任单位予以办理。反映事项涉及多个部门,需多部门联合办理的,由中心负责协调,确定具体牵头部门和协办部门,联动办理。
“即接即办”指的是对群众提出的职责范围内的咨询、求助类来电来访,首办人要及时给予初步答复;需经调查、请示方能答复的事项,应当当场记录在案,限时答复当事人。对即办事项,在申请人材料齐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要即时予以办理。对承诺办理的事项,经办人应即时对申请人申报的材料进行审核。对申请人申请的事项,无正当理由不准延时办理。确需延时办理的,经办人要履行报批手续,并及时告知当事人延时办理的理由。
这一套完善的工作流程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事项办理流程,督促各部门(单位)落实主体责任,促进各部门(单位)各司其职、通力合作,确保中心受理事项规范、高效落实。
用好综治中心 解决“急难愁盼”
前不久,容城县群众王某来到县综治中心,反映其被某公司辞退后长期被拖欠工资的问题。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联系相关主管部门对该公司进行走访调查,公司反映王某在职期间拒不配合公司管理,多次违规,且自行提出不上岗,故此对王某进行了辞退。然而王某本人却拒绝签订离职协议、办理相关手续进行相应工资结算。针对这一情况,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联合调解员及专业律师,将普法融入调解过程中,面对面向王某和该公司负责人指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当之处,说得当事双方心服口服,当场完善了相关手续并给付了工资。
调解纠纷、化解矛盾是综治中心的主责主业。在运行过程中,容城县综治中心狠抓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和能力建设,确保群众各类诉求得到高效妥善地回应和处理。
他们引入专业调解力量,安排该县行业性调解组织和优秀民调员轮流坐班,发挥“人熟地熟行业熟”的优势开展调解工作,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一线和萌芽状态。
他们建立矛盾纠纷等级评估和分级调处制度,对受理的矛盾纠纷进行梳理分析,根据矛盾纠纷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危害程度、紧急情况及发展态势等因素,将矛盾纠纷分为A、B、C三级,实行红、橙、黄三色预警,及时跟踪督办。
他们实行“窗口即接即调-事权部门内调-多部门协调-县领导督调”的矛盾纠纷分级调处制度。化解矛盾纠纷实行限期办结,避免矛盾问题积累升级。对于责任主体明确的矛盾纠纷事项,由业务窗口受理后依法及时进行调解;对于需要进一步调查、业务窗口不能当场办结的事项,分流到职能部门予以快速处置,及时反馈;对于需要多部门流转、接续办理的事项,由受理部门首办处理后,流转至下一责任部门办理,相关部门办理情况及时向中心反馈;对于涉及职能交叉或模糊的事项,由首办部门提交中心,中心指定主办、协办部门联合处置,并由主办部门反馈。对于难以处置的难点顽症,由中心专题研究,报经县分管领导同意后,确认责任单位,实施动态跟踪管控,逐步销项解决,真正实现了进一扇门、解千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