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八达岭林场通过“天空一体化”调查破解地形复杂难题,运苗效率和成活率大幅提升。
本报讯(记者 曲经纬)冬日已近,八达岭林场的黄叶之间透着蓬勃新绿,驱车穿行其中,仿佛闯入一幅流动的生态画卷。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作为国家“三北”工程六期的开局重点工程,“北京市燕山山地南部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已圆满完成54万余亩建设任务,不仅为首都厚植绿色基底,更以燕山山地生态涵养区建设为纽带,为京津冀协同生态保护写下生动注脚,标志着北京高标准推进“三北”工程六期实现良好开端。
燕山山脉如一条绿色纽带,串联起京津冀生态格局的核心节点。作为京津冀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燕山山脉北京段约占市域面积43%,与西部太行山脉共同构成区域“生态屏障”,撑起三地“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生态格局。“燕山山地南部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于2024年启动建设,是北京“三北”工程六期中率先启动建设的工程。
此次完工的工程覆盖昌平、怀柔等5个山区及十三陵、八达岭两大国有林场,通过生态修复让燕山山地森林系统稳定性与多样性显著提升,不仅增强了北京的生态安全韧性,更让京津冀共享的生态屏障愈发坚固。“这不是北京单一的绿化工程,而是服务三地的生态共建行动,每一棵新苗都在为京津冀的天蓝、水清、土净添砖加瓦。”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按照《北京市三北工程六期规划(2021-2030年)》,到2030年北京将完成人工造林种草30万余亩、封山育林90万亩等一系列建设任务,通过四大重点工程持续擦亮京津冀生态底色。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北京经验”,更成为三地生态协同治理的有益借鉴。“我们根据不同立地条件‘量身定制’修复方案,既保障生态实效,也考虑区域生态关联性。”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副处长王翔宇介绍,工程突破传统造林模式,在干旱荒山选用乡土树种构建混交林,在退化林地实施精准修复,还在林缘点缀彩叶树种,让森林兼具生态防护与休闲观赏功能,这种“精准化、系统化”治理思路为京津冀生态协同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科技赋能让跨区域生态治理更具效率。八达岭林场的无人机就是造林的“好帮手”,通过“天空一体化”调查破解地形复杂难题,运苗效率和成活率大幅提升;智慧管理平台联动野外监控点,实现防火、防虫、资源监测“三防一体”,红外相机捕捉的野生动物影像,见证着京津冀生态廊道的持续优化。“科技让生态保护更精准,也为京津冀生态数据共享、协同管护打下基础。”八达岭林场管理处森林经营科负责人蒲凌奎说。
据介绍,下一步北京将把“三北”工程六期建设重心转向“质量精准提升”,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推进太行山西北部生态治理等,持续深化京津冀生态协同。随着工程推进,这片跨越燕山的绿色林海,将不断拓展京津冀生态共建共享的广度与深度,让协同发展的生态底色愈发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