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宝哲 南通理工学院2025级船舶电子电气工程01班
“舍友每天都要在宿舍直播,真的要受不了了”“舍友在宿舍直播影响到我日常生活,已经吵架了”“有没有严肃的理由,能让舍友不在宿舍直播”……2025年一开学,社交媒体上关于“室友直播”的吐槽就层出不穷。
一个个真实案例揭开了校园里的尴尬现状:本应是休憩学习的宿舍,正悄然沦为部分大学生的“私人直播秀场”。这场看似热闹的“表演”,正在侵蚀校园应有的秩序与温度。
我认为,宿舍作为大学生共同生活的公共空间,从本质上讲是“集体栖息地”,而非“个人演播厅”。部分学生主播却为追求流量,将公共空间的属性抛诸脑后——深夜里,明亮的灯光刺得舍友难以入眠,高分贝的互动声打破楼道的宁静,甚至为营造“人设”,他们还随意摆弄别人物品、拍摄舍友生活片段,这些行为不仅触碰了公共生活的边界,更无视他人的合法权益。当“我的直播”凌驾于“我们的生活”之上,舍友间的矛盾便会随之滋生,原本温馨的集体氛围也会在一次次的摩擦中逐渐消散。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校园被异化为“影视基地”,大学生自身也可能在流量漩涡中迷失方向。部分学生将大量时间投入直播策划、镜头表现,却忽视了专业课程学习与能力提升,把“当网红”当作捷径,用青春赌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流量游戏。他们在课堂上精神恍惚,图书馆里却不见踪影,只管在宿舍内忙着“营业”,这种本末倒置的状态,不仅违背了大学教育“立德树人”的初衷,更可能让年轻一代在追逐短期利益的过程中,丢失了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我想,要扭转这一局面,既需要学生自身树立边界意识,更需要学校与社会合力管制。学校可通过制定宿舍管理细则、开展价值观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平衡兴趣与责任,明确公共空间的行为底线;平台也应加强监管,避免过度渲染“校园网红”文化,传递理性的成长观念。毕竟,大学的舞台从来不该在镜头前的刻意表演里,而应在图书馆的书页间、实验室的操作台上,在每一次为梦想而脚踏实地的努力中。
我并不是完全否定“校园直播”。这确实也是锻炼的一种方式,但是要记住:别在该学习的年龄,让成为“网红”的梦影响了学习。守住校园的宁静与纯粹,才能让大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