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清越 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023级英语本科
腾讯上有条消息说:“高铁上到处都是碎掉的大学生。”我看着生气,因为我就是大学生,怎么就说我们“碎掉”了呢?但转念一想,又觉得汗颜。我上大学已经两年,得到了从前梦寐以求的“自由”,心里却异常空落:这两年我做了什么?我有目标吗?我为之不懈努力了吗?我真的能把控这种自由吗?自由,竟成了我成长过程中不能承受之轻。
很怀念高中时,那种有人管束、有人提醒、有人激励的日子。我非常需要这些来对抗现在这种深深的无力感。
回想起曾经那一个个早起的晨读,我们背诵着一篇篇经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虽然那时只是为了应考,可现在发觉,这些篇章在无形中一直在给予我力量。我背诵过的这些经典,可谓是高中生活赐予我的宝贵礼物,将来我恐怕都没有时间再去背诵这么多东西了。
记得那时背诵《论语》,我特别喜欢颜回答老师的一句话:“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默默地翻译着这句话:“我虽然不够聪敏,但是愿意践行(慢慢思考、领悟)这些话!”想象着夫子“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风神,以及颜子谦恭虔诚的样子,我心里有种莫名的感动,那种师生情谊的美好也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这种场面并不陌生,高中时,我们一下课就追着老师问问题,晚自修时,我们跟老师一起讨论、演算,何其专注,何其单纯!那也是对老师、对知识的一种信任和敬畏。
上大学后,我一直在想,我真的长大了吗?或者一直都只是我自以为的长大?在自由挥洒了一段时间之后,有种空虚、迷茫的感觉奔袭而来——我惊觉,我把握不住我的“自由”。
或许我们一生都需要有一位“老师”在身边如此督促。这位老师也许是眼前的老师——你看孔子门徒众多,有的与孔子年龄相仿,有的父子同在孔子门下,他们大都终生追随孔子,彼此切磋、琢磨,弦歌不辍;这位老师也许是精神的导师——他也许在古代、在外国、在远方,与我们隔着阴阳,隔着历史,隔着长途,素不相识,但是他们一直都在。在书中,在我们的见闻中,孜孜不倦地以其思想、精神、事迹鼓舞和启发着我们;这位老师也许就是那个学会了反思的自己。
高中之前,我们身边不缺老师,但高中毕业之后,我们真的需要去寻找这么一位老师。
我翻开《孔子圣迹图》,选了一幅《习礼树下图》,配上颜回的那句话——“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我想用这样的画面来濡染我的心。
上一篇:广西贺州推介冬季温泉康养
下一篇:花卉绿植热卖 扮靓休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