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则故事凝一生 廿载守望铸丰碑 《谭振山故事全集》背后的田野诗学
创始人
2025-11-24 07:42:13
谭振山故事全集。

在辽河平原上,曾有一位农民故事家,用他传奇般的记忆构筑了一座令人惊叹的民间文学宝库,他就是谭振山,中国迄今唯一一位走出国门讲故事的故事家。而将这座口头文学宝库转化为永恒文本的,是辽宁大学江帆教授以其独创的”田野诗学“研究方法,历时二十余年完成的文化抢救工程。

作为民间故事田野诗学实践的重要成果,由江帆、宋长新主编的《谭振山故事全集》于2024年底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这部190多万字、分为上中下三册的巨著,不仅记录了千余则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故事,更通过《谭振山故事总目》《方言注释表》《谭振山年谱》等附录,多维度呈现了故事在特定族群内生成与传播的内外语境。

民间记忆的“活化石”与田野诗学

翻开这本厚重的故事集,《包公借猫》《柳河水不淹老爷庙》等经典篇目被学界视为“辽河平原农耕文化的口述标本”。谭振山是辽宁省新民市罗家房乡太平庄村的普通农民,拥有长达70余年的故事讲述实践,是一位能讲述千则以上独立短篇故事的民间奇才。他的讲述风格质朴,善于驾驭听众、营造讲述氛围,语言鲜活、技巧高超。

“千则的故事,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罕见的。”江帆教授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感慨。她在持续跟踪调查中发现,谭振山具有突出的文化自觉意识,经常对故事进行能动性重构,体现出民间叙事的即时性和创造性。

1987年,在“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普查中,江帆与谭振山初遇,开启对其长达24年的学术追踪研究,这一时期,江帆逐步构建并实践了她的“田野诗学”研究方法。

江帆曾形象地以“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歌词为名撰文描述其田野实践。她将自己的研究定义为“具有生活性的诗学实践”,强调民间故事的田野调查不仅是学术采录,更是研究者与讲述者之间的深度对话与意义共建。在24年的追踪中,江帆无数次往返于新民与沈阳之间,与老人一家结下了深厚情感。这种带有温度与深度的田野实践,让她超越了单纯的故事采集,进入了讲述者的内心世界和文化语境。她发现,谭振山对道德题材的故事怀有偏爱,而这些故事中提倡的基本精神,已经熔铸为他的精神品格和行为模式。

文化重构:从地方知识到中国话语

江帆的田野诗学不仅关注故事文本,更注重挖掘背后的文化意蕴。她指出:“中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地方构成的,所以本土故事是讲地方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要讲好地方的故事,讲好乡土的故事,才能各美其美。”

在江帆看来,谭振山的故事深描出辽河平原的“地方性知识”,也投射出农耕民众的生活印迹与文化观念。她的研究通过持之以恒地调查、采录、研究,成功激活了这些故事的文化价值,使谭振山的故事影响扩大到海内外。

2006年,“谭振山民间故事”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成就与江帆深厚的学术积累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密不可分。她强调:“我们的研究应具有时代张力,把过去、现在和未来关联起来,尤其要与当代社会建立起关联。”

《谭振山故事全集》的出版,标志着江帆田野诗学理念的成熟与实践的成功。她认为,民间故事的田野实践具有诗性特质,从诗学与美学的维度感知、体悟民间故事,依托这些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叙事,重新审视和深入解读中国的乡土社会,有助于我们理性认知“故事里的中国”。

从辽河平原到走出国门,从口头传承到文本经典,江帆用她的田野诗学方法,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民间文学研究与保护体系。这条从田野到书页的文化传承之路上,每一次实践都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互动的交流场域,最终在互观中指向了各自意义的表达。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张铂 孙泽锋采写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圣晖集成股价涨5.57%,鹏华... 11月24日,圣晖集成涨5.57%,截至发稿,报45.46元/股,成交5131.78万元,换手率1....
开普云股价涨5.03%,申万菱... 11月24日,开普云涨5.03%,截至发稿,报150.99元/股,成交2.04亿元,换手率2.05%...
国资委公布8户中央企业外部董事... 中新网11月24日电 据“国资小新”微信公众号消息,国资委24日公布8户中央企业外部董事职务变动。中...
宇通客车涨2.06%,成交额1... 11月24日,宇通客车盘中上涨2.06%,截至10:36,报31.22元/股,成交1.26亿元,换手...
南极电商涨2.02%,成交额5... 11月24日,南极电商盘中上涨2.02%,截至10:36,报3.53元/股,成交5258.0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