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工智能正成为文化遗产工作新型基础设施
◎本报记者 张盖伦
“我们要用技术守护记忆,用智能讲好中国故事。”11月22日,在由北京联合大学主办的“2025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北京联合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萌萌表示,“我们更倾向于把人工智能定位为文化遗产工作中的新型基础设施,而非取代人类的新主角。技术终归要服务于人,服务于文化传承和表达。”
本次研讨会以“传承千年文脉 创新时代产业”为主题。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当科技和文化双重力量交汇,千年古都如何在数字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开幕式上,北京联合大学发布了“十四五”时期服务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成果,其中就包括北京学大模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周成虎表示,北京学以北京这一特定地域为研究对象,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当然,北京学不是研究北京的某个方面,也不是将各个方面简单罗列,而是研究北京城市各个要素及其环境共同组成的城市综合体。北京学研究既要用传统学科方法,也需要现代科学手段的创新。比如,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科学技术,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大科学融合的时代。”周成虎表示,北京学大模型是耦合了语言大模型与专业大模型的多模态大模型,试图变革北京学研究范式,提升北京学科研效率,推动北京学深化发展。基于北京学大模型,可以开发智能文档检索、互动式教育应用和文本分析工具等系列应用程序。
展望未来,周成虎表示,北京学大模型的进一步发展,能推动北京学数据工程建设,构建多模态北京学基座大模型,还可以打造北京学智能体,做到“极大、极融合”。
在管理上,AI的加入,可以帮助形成文化遗产治理新格局。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文物保护咨询研究所所长吴育华研究馆员表示,在我国石窟寺保护工作中,如果文物部门单打独斗,就会陷入“小马拉大车”的管理困局。他指出,破局的关键,在于构建“可感知、可管控、可活化”的智慧化文化遗产空间,将文物资源纳入国土空间和管理。
具体来说,需要借助数字化这一“技术引擎”,为石窟寺构建全要素、全周期和可计算的数字孪生。基于科学分析,为石窟寺划定智慧管理红线和敏感控制线。任何在石窟寺敏感控制区附近的拟建项目,都必须先在数字孪生体中进行振动、视觉、水文等影响模拟,评估通过后方可立项实施,将文物影响性评估嵌入项目审批流程,进行跨部门业务协同与数据互通。已经进行的数字化工作还可以进行价值转化,发展云游数字产业,推动数字IP授权与衍生。
“从‘被动抢救’到‘主动预防’,从‘部门事务’到‘国家治理’,从‘粗放管理’到‘精准治理’,这是一次范式革命。”吴育华表示。
张萌萌总结分析,AI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可以有五大领域:数智底座,构建高保真采集与中华文化大数据库;智能防护,构建文物防护闭环体系;认知解码:打造服务公众与专家的文化大脑;创意活化,让文化遗产更易传播;共治共享,用数据打通部门壁垒,整合力量。
张萌萌强调,AI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工具和新视角,推动保护工作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赋能型转变。“在挑战与风险中把握数智机遇,共同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文化遗产智能保护之路,是我们这一代科技工作者和文化遗产保护者义不容辞的共同使命。”他说。(张盖伦)
原标题:人工智能正成为文化遗产工作新型基础设施 来源:科技日报
上一篇:日本前高官说高市早苗应撤回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