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中共贵阳市委党校写作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专章“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对“十五五”时期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部署,强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贵阳贵安虽不沿边、不沿海、不沿江,却坐拥西部陆海新通道关键节点的战略优势。立足这一定位,我们应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构建通道、产业、要素、环境“四维开放体系”,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内陆开放创新之路。
A 畅通通道:构建双循环联动的枢纽支撑
通道是内陆地区打破地理桎梏、融入开放格局的前提。要“拓展国际循环”,高效的通道网络正是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物理基础。贵阳贵安应依托“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打造“立体互联、内外贯通”的现代交通物流体系,实现从开放“末梢”到枢纽“前沿”的转变 。
在对外通道建设上,要强化多式联运体系支撑。以贵阳国际陆港为核心,加密至中亚的国际班列,拓展至越南胡志明市等东南亚国家的跨境卡班线路,推动陆港班列与沿海港口无缝衔接,实现“一次申报、全线通关” 。航空领域需放大龙洞堡国际机场过境免签政策红利,恢复并新增至曼谷、普吉等国际航线,构建“一枢纽十三支线”的航空网络,提升国际物流通达性。水运方面,加快乌江、南北盘江—红水河航道提等升级,谋划推动渝黔桂运河建设,打通“北上长江、南下珠江”的水运通道,降低大宗商品物流成本。
对内联通上,要深化区域通道协同。主动融入粤港澳—成渝主轴,加密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铁干线,构建“1小时周边、3小时区域、5小时全国”的高铁经济圈。推进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交通互联,协同打造沿沪昆线、贵广线的物流通道,形成“承南启北、连接东西”的国内循环枢纽节点。通过内外通道的有机衔接,让贵阳贵安逐步成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通道。
B 做强产业:打造开放型经济的核心载体
产业是开放发展的根基,也是“以开放促发展”的关键抓手。贵阳贵安应立足“四区一高地”战略定位,推动产业从“梯度转移承接”向“分工互补创新”转变,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特色产业升级上,要强化产业链开放合作。以“六大产业基地”建设为依托,推动新能源动力电池、酱香白酒、大数据等优势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在新能源领域,吸引链主型电动汽车企业落地,构建从材料研发到整车制造的全产业链,借助RCEP合作契机拓展东南亚市场;在大数据产业,依托算力保障基地建设,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字协同,发展数据加工、算力服务等出口业态,打造数字贸易创新示范区。同时,做强山地特色农业,建设面向大湾区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通过“农超对接”“跨境电商”等模式提升农产品出口附加值。
在新兴产业培育上,要抢占开放型经济新赛道。加快培育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健全“双招双引”机制,吸引国内外高端要素集聚。依托贵安新区、综合保税区等平台,发展“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新型加工贸易,承接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外向型产业转移。推动旅游产业国际化发展,打造“香港—广州—桂林—贵阳”跨境旅游走廊,培育康养旅游、山地运动等新业态,提升“爽爽贵阳”“多彩贵州”文旅品牌国际影响力。
在产业平台建设上,要提升开放承载能力。推动贵阳综保区、贵安综保区提质增效,壮大保税加工、保税物流等“保税+”业态,打造二手车出口、粮食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办好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等展会平台,促进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更充分发挥各平台开放共享、资源集聚的交流合作作用。
C 激活要素:注入开放创新的动力源泉
“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核心在于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和跨境流动。贵阳贵安应聚焦人才、资本、技术等关键要素,破除流动壁垒,构建内外联动的要素保障体系,为开放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在人才要素集聚上,要构建开放型人才生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人才合作,建立“柔性引才”机制,吸引高端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落户。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创新联盟,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教育合作,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本地产业化。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便利,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在资本要素流动上,要拓宽开放融资渠道。积极对接境外资本市场,支持本土企业通过跨境发债、上市融资等方式获取资金。优化外资利用结构,聚焦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等领域,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2024年贵阳贵安新增外资企业88家,外资利用质量持续提升。探索设立跨境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企业“走出去”在东南亚、中亚布局生产基地,带动装备设备和技术出口。
在技术要素融通上,要构建开放创新网络。建设区域性技术交易市场,推动创新成果跨境流转,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技术合作。依托大数据国家实验室,开展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国际联合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规则,建立跨区域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营造尊重创新的制度环境。
D 优化环境:筑牢开放发展的制度保障
良好环境是内陆地区吸引要素、参与竞争的核心优势。贵阳贵安应按照“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的要求,深化制度型开放,以一流环境支撑高水平开放。
在政务环境优化上,要提升服务效能。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实现外资企业设立“一窗通办”。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简化进出口通关流程,完善贵州出口货物“集拼集运”模式,提高多式联运报关效率。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审批事项全程网办,压缩企业办事时间,让企业“少跑腿、好办事”。
在市场环境建设上,要强化公平监管。统一内外资企业监管标准,在要素获取、标准制定、市场准入等方面实行平等待遇。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跨区域信用联合奖惩机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深化与周边城市的市场一体化合作,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壁垒,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在制度创新上,要对接国际规则。研究RCEP、CPTPP等国际经贸规则,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标准、劳工权益等领域开展先行先试,打造制度型开放试验区。建立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妥善解决企业合理诉求,增强外资企业长期发展信心。复制推广沿海地区开放创新经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以制度创新引领开放升级。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扩大高水平开放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贵阳贵安通过通道、产业、要素、环境“四维联动”,逐步破解内陆地区开放难题。通道互联夯实了开放基础,产业互融强化了核心支撑,要素互流激活了内生动力,环境互促提供了制度保障,四者有机统一、协同发力,构成了内陆开放创新的完整体系,定能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执笔:中共贵阳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 王玮)
(《构建“四维开放体系”》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