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我们看见了什么?
创始人
2025-11-24 05:10:28

(来源:上观新闻)

11月23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又一个演出日开启——下午2点半,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铜管组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厅奏响;一江之隔的东方艺术中心,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演绎《卡拉马佐夫兄弟》;5小时后,维也纳爱乐乐团在指挥克里斯蒂安·蒂勒曼执棒下再现“金色之声”。

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尚未落幕,意犹未尽的观众们已在盘点金秋进了多少次剧场,展望明年艺术节有哪些好戏。国内外顶级艺术资源与上海城市肌理深度交融,我们在艺术节看见世界,也让世界看见。

外国艺术家“研究”中国观众

11月22日东方艺术中心大厅,艾夫曼芭蕾舞团舞者带领上海爱好者翩翩起舞,学习舞剧《安娜·卡列尼娜》火车站一场戏中的舞步。“难度有点大,跳起来像风火轮。”下场后,学生们交头接耳,“俄罗斯老师给我们录了一段视频,听说会发到社交媒体。”

演前谈、舞台导览、工作坊构建的全方位、沉浸式艺术普及场域,成为这几年艺术节名团标配,带领观众探索令人惊叹的艺术精品如何锻造。

“演员这一生都为了大幕拉起那一刻而活着。”在上海大剧院《海盗》演前谈,马林斯基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安德里安·法捷耶夫直言,“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完美演出,把芭蕾舞魔力传达给艺术节观众。我知道很多世界名团每年定期来上海巡演,上海观众心中一定有所比较。为此,我们尝试不同卡司,让观众走进剧院后忘记家庭琐事、烦恼,尽情享受艺术,这就是我想和上海观众建立的联系。”

开票即售罄,马林斯基剧院携经典舞剧《海盗》亮相上海

“我们这一生都为了大幕拉起一刻而活着”,马林斯基芭蕾舞团上海行幕后

马林斯基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安德里安·法捷耶夫向上海观众分享台前幕后

“9年前《罗密欧与朱丽叶》谢幕时,上海观众全体起立鼓掌,今年再次来到充满艺术气息的上海,我非常开心。”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罗密欧与朱丽叶》时隔9年重返上海,饰演罗密欧的演员意外受伤,首席舞者大卫·莫尔临时救场。9年前,莫尔随舞团来上海,演的正是罗密欧,“上海发展太快了,每次来总能看到些新东西,新的建筑、新的剧场很奇妙。”

艺术节汇聚世界一流演员,“新朋旧友”在一次次来往上海剧场、校园、社区中认识鲜活的中国。“中国观众充满活力,年轻人热爱交流。”继去年《哈姆雷特》参加艺术节,德国邵宾纳剧院今年带着《理查三世》又来到上海。谢幕后,观众一如既往围住剧院后门等待演员,一位男观众对主演拉斯·艾丁格说,“去年,我坐在第一排看了你演的《哈姆雷特》。”艾丁格一边忙着为大家签名,一边开玩笑,“我记得你。”男观众追问:“真的吗?”艾丁格出其不意地回答:“不是真的。”轻松的一问一答,让现场笑成一片。

今年,《理查三世》剧组把在上海YOUNG剧场搭建舞台、排练、与观众互动、演员们在小吃店吃馄饨都拍为短片,像艾夫曼芭蕾舞团一样在网上发布,向全世界观众介绍上海之行。

同样来自德国的柏林剧团则在《三分钱歌剧》谢幕后,把椅子搬上舞台,艺术总监奥利弗·里斯带着演员,与上海观众交流演后感。里斯熟悉上海:“去年,我们在YOUNG剧场演了《布莱希特的鬼魂》,在中国比在德国更成功。这次《三分钱歌剧》,中国观众的笑点与德国观众不太一样。”

柏林剧团《三分钱歌剧》在艺术节进行亚洲首演

为了听演后谈,江苏观众于梓涵没赶上地铁,“但是很过瘾,希望明年再过一个积‘德’周。一个周末四个德国大团亮相艺术节演出,在德国也不可能‘吃’那么好。”她为没抢到技术总监斯蒂芬·贝松的后台导览名额感到有些遗憾,“听说《三分钱歌剧》超级大方,开放钢结构舞台让观众爬,好羡慕。”

“好演出太多,荷包受得了,体力也受不了。”乐迷们感叹两位小提琴大师约书亚·贝尔和吉尔·沙哈姆在艺术节隔空PK。吉尔·沙哈姆返场时加演《梁山伯与祝英台》,“我喜欢中国小提琴音乐,尤其是《梁祝》。”沙哈姆发行过《梁祝》唱片,在新加坡、纽约都曾演出《梁祝》。约书亚·贝尔同样熟悉《梁祝》,“从我第一次来中国演出起,不断有人建议《梁祝》,这是充满激情的音乐,故事也极具象征意义。”前后来到上海,两位大师还相约一起品尝上海美食。

中国新作寻求更广阔舞台

“艺术节为中国新作提供走向世界的好机会。”10年前,舞蹈家王亚彬创作舞剧《青衣》,入选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她从“扶青”舞台起步,带着《青衣》巡演150余场。今年,她的新作《王阳明》出现在艺术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代表国际顶尖水平,汇聚国内外精彩作品,还有许多海外知名艺术家、剧场艺术总监到场。在艺术节演出,作品能获得更高关注、更大影响。”

不少创作者抱着与王亚彬类似的想法,在艺术节让更多业内同行“看见”作品。“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其包容的视野、专业的水准、高标准的平台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陕西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李宣带着“茅奖系列”作品《主角》《生命册》《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以及“陈彦三部曲”《星空与半棵树》五部大戏来沪,通过艺术节驻演展现三秦大地厚重人文历史。

《铁面无私》是合肥市庐剧院原创剧目首次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在导演翁国生看来,“‘送出去’能让庐剧、黄梅戏等安徽本土特色剧种走向全国,这种双向交流是戏曲传承的关键。”

或许正是源于“被看见”的愿望,具有130年历史的西安三意社带着新编秦腔历史剧《无字碑》首次参加艺术节。演员们提前一周抵达上海进行排练,特意带上有三意社标识的“窟窿锣”,“这件乐器堪称文物级别,见证着三意社的风风雨雨,作为镇社之宝,破例被带到上海”。

成立130年,西安三意社带着秦腔历史剧《无字碑》等首次来上海

艺术节搭建交流互鉴的平台。看完陕西人艺上海驻演大戏,评论家郦国义说,“陕西人艺五部大戏让上海观众饱眼福,启发上海文艺院团对标自身,上海可做的现当代文学题材很多,人才也不少,我们这几年创作步伐可以再加快,再多元化,与上海这个文化大都市更匹配。”

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大汉母子》由知名上海编剧李莉创作,领衔主演陈素琴介绍,“这是李莉老师又一呕心沥血的历史剧力作,历经20年沉淀,终于完成剧本。”亮相艺术节的上海新作《点翠》由上戏院长黄昌勇编剧。“我一直想以淞沪会战为背景写一个戏,不涉及延安,又与延安息息相关。”黄昌勇看了百万字历史资料,主人公从上海到镇江、武汉再到西安,到八路军接待站,都与当时抗战大形势相结合。加入《西行漫记》是黄昌勇的巧思,“当时第一个推出《西行漫记》的正是上海的出版社。”

所有“看见”背后,都有看不见的付出。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进行亚洲首演的《交际场:回响1978》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之作,由艺术节与英国萨德勒之井剧院、皮娜·鲍什基金会、乌珀塔尔舞蹈剧场等国际力量共同推动上演。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表示,“艺术节和萨德勒之井剧场合作多年,将世界最重要的舞蹈作品带到中国。当他们询问要不要参与《交际场:回响1978》,我们毫不犹豫就答应了。未来,我们将持续推出更多重磅的联合委约与制作,让艺术节成为重磅作品首演第一站。”

《交际场:回响1978》上海舞台上,三面高墙构建的“老式舞厅”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舞美工厂完成制景。欧洲技术人员两次飞来上海,沟通墙面呈现“被烟熏过、被灰尘沾染过的岁月痕迹”,效果必须自然不浮夸。“舞团从德国寄来原始样板,供我们精准调色。”工作人员感叹,“每场演出能圆满落幕,离不开中外团队一丝不苟的合作。”

走出剧院的惊喜,还得是上海

热闹的行进乐队登场,打破舞台与观众的界限,在压轴曲目《活在爱里面》中,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音乐会在青浦上达中央公园迎来高潮。在青浦新城工作的程序员张先生平时工作忙,少有机会欣赏高水平演出,“能在家门口看到全阵容的彩虹合唱团,太赞了!”

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在青浦高歌

让演出不止在剧场被看见,今年艺术节“艺术微旅行计划”串联青浦上达中央公园、西岸梦中心、滴水湖广场、复兴岛船台PARK等打卡地标,通过演出配套专属文旅体验,解锁上海“水岸、绿地、商圈、遗址”多元打开方式,实现从“看一场演出”到“游一座城市”的升级体验。

看完彩虹室内合唱团音乐会,从杭州赶来的大学生刘雨桐先在青浦环城水系公园骑行,再去曲水园感受古典园林的韵味。成都音乐老师赵琳是彩虹室内合唱团“铁粉”,为这场音乐会特意请了年假,提前两天抵达上海,“我顺便错峰旅游,在金坞半岛玩了皮划艇,配套完善,又能体验江南水乡。”

艺术节将演出带到上海每个角落

城市水岸铺开流动画卷,复兴岛船台PARK上演电子音乐剧场《星潮胜览》,滴水湖广场、西岸梦中心船坞舞台轮番上演中外佳作。演出变着花样,让观众目不暇给。四平电影院的法国美景四重奏音乐会聚焦卓别林电影,以“视听同步”激活老影院的艺术基因。新天地、思南公馆石库门里弄中,沉浸式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给经典爱情换了包装。

在指挥托努·卡尔尤斯特带领下,两度荣获格莱美“最佳合唱表演”奖项的爱沙尼亚爱乐室内合唱团在上海草坪音乐会高歌,“很多爱沙尼亚民歌原本就是在户外演唱,这与我们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卡尔尤斯特说,“上海观众很热情。”

1853年成立于博洛尼亚的意大利百年陶笛GOB七重奏在滴水湖畔演完《跨越时空的泥土之声》,马不停蹄赶往浦东自得琴社工作室,拿出陶笛,与中国音乐家的古琴、琵琶、中阮切磋。对意大利音乐家而言,上海之行看到当代中国,也看到历史中的中国。得知古琴诞生三千多年了,他们满是惊叹。“陶笛和古琴都是用传统工艺制作的乐器,就像中意两国的文化,源自不同的土壤,却能产生共鸣。”GOB主席法比欧・加里亚尼说。

是国际钢琴大赛冠军,也是哈佛学霸,沈靖韬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分享成功之道

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第十七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大赛冠军及观众奖得主沈靖韬遇到了最年轻观众群。艺术节艺术教育系列活动“当哈佛学霸遇见钢琴梦想:沈靖韬的无界人生”分享会上,“哈佛”二字对中学生的吸引力不亚于钢琴冠军。沈靖韬向学生讲解学经济与学音乐的共通之处,“经济学涉及逻辑、人性理解,犹如解读乐曲结构、传递情感。”

藏龙卧虎的南模学子也让沈靖韬有些意外,16岁学生金妍玮学琴十年,曾获白玉兰国际音乐节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她现场演奏拉威尔乐曲,沈靖韬指点经验,“每天开始练琴时,我先花15分钟弹练习曲,像运动前热身,让手指和大脑尽快进入状态。”

当沈靖韬在上海校园示范琴艺的小视频在网上传播,网友们感叹,“还得是上海。”

艺术节是什么?是谢幕时经久不息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的喝彩;是无论刮风下雨降温,剧院演职人员出入口依然有成群观众守候;也是拉斯·艾丁格演完《理查三世》后去上海酒吧打碟,被偶遇的观众惊喜调侃为“柏林来的五旬老人,演戏是工作,打碟是生活”。

几段美好画面,一些记忆瞬间,从舞台直通平凡生活,这就是艺术节。

原标题:《在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我们看见了什么?》

栏目主编:施晨露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诸葛漪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欧洲提交修改版和平计划 涵盖乌...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总台记者当地时间11月23日获悉,一份文件显示,欧洲方面提交了修改后的美...
网红面包物有所值吗 当茶饮和咖啡品牌纷纷投身“9.9元价格战”时,烘焙赛道却呈现一种截然相反的景象。30元一枚的蛋挞、5...
信访事项会办制度 信访事项会办... 信访事项会办制度信访事项会办制度 为进一步促进信访会办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为民、务实、高...
信访事项交办制度 信访事项交办... 信访事项交办制度信访事项交办制度 为进一步促进信访交办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为民、务实、高...
公司关于加强安全管理的规定 企... 公司关于加强安全管理的规定公司关于加强安全管理的规定 为贯彻公司首届员工大会精神,切实加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