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乌鲁木齐讯(全媒体记者 冯骏 赵优 郑娅莉) 丰收季里,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种粮大户张宏伟收获满满:1800多亩玉米平均亩产近1200公斤,较5年前提升300多公斤!11月23日,他喜笑颜开地告诉记者:“增产就是增收,得的都是实惠!”
张宏伟的喜悦背后,是被称为“奇台农场模式”的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的有力支撑。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统计,2022年以来,该模式已在全国累计推广1.58亿亩,亩均增产113公斤。
作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玉米单产提升与产能稳定事关粮食安全、饲料保障和工业原料供应。但在21世纪初,全国玉米平均亩产不足400公斤,生产效率有待提升。
200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带领团队进驻六师奇台农场,聚焦玉米高产难题进行攻关。该团队依托兵团集约化的农技体系,成功构建出以“合理密植、水肥精准、抗逆调控、全程机械化”为核心的“奇台农场模式”。
该模式迅速展现潜力:奇台农场先后7次刷新全国玉米高产纪录,2013年平均亩产达1511.7公斤,是我国粮食单产首次突破3000斤大关,目前已连续9年实现玉米单季“吨半粮”,为全国玉米大面积增产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技术范式。
2023年,农业农村部启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将这一技术列为核心主推技术,并在西北、东北、黄淮海、西南等玉米主产区推广应用,推动“吨半粮”从“专家田”走向“农民田”。
“奇台农场模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科技挖潜的新路径: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突破1.4万亿斤,其中玉米较上年增产121.5亿斤。今年,新疆伊犁、内蒙古通辽和巴彦淖尔同步建成玉米百万亩以上“吨粮田”,规模化种植单产达全球领先水平。
巴彦淖尔市现代农牧事业发展中心研究员马军成介绍,与传统模式相比,“奇台农场模式”增产、节水、节肥,减少了人工投入,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生态改善的多重目标。目前,该模式已应用至沙地玉米、青贮玉米、鲜食玉米和制种玉米种植。
兵团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田永浩表示,兵团将强化科技支撑,以推广“奇台农场模式”等先进技术为抓手,持续发挥先进农业生产力的示范作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目前,李少昆团队正向更高目标迈进。“我们在攻关‘两吨粮田’关键技术,进一步助力我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李少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