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报)
日前,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首次迎来人形机器人传递火炬,不久之后的开幕式上人形机器人更是化身“乐师”。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在资本市场也热度不减。记者梳理同花顺iFind、IT桔子数据发现,今年前三季度,A股市场370家概念股公司的整体营收和归母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截至11月19日,年内已发生相关融资事件162起、融资金额超400亿元。
行情热 概念股超九成年内收红
370家相关概念股公司表现如何?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370家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营收2.92万亿元、归母净利润0.16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2.86%、13.59%。其中,有312家公司实现盈利,有52家公司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超过100%,增幅位居前三的公司分别是方正电机(维权)(1531倍)、博杰股份(67倍)、光电股份(21倍)。
此前引发争议的小鹏人形机器人IRON,其关节驱动系统来自方正电机。方正电机三季报显示,其净利润从上年同期的不足万元爆发式增长至1375.73万元,这不仅得益于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营收激增,还有机器人这条第二增长曲线的加持,其机器人业务毛利率高达40%,今年上半年还拿下了小米CyberOne二代全身32个关节电机订单。
今年才新增“人形机器人”概念的博杰股份,早已进军人形机器人的测试板块。博杰股份此前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称,为适配人形机器人平衡控制、避障和运动轨迹跟踪高精度需求,研发出1弧秒精度的IMU传感器测试平台;针对人形机器人电子眼观测与电子皮肤触觉需求、麦克风收音需求,研发适配人形机器人camera与力传感器、麦克风检测技术。
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公司在A股市场的表现也颇为强劲。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8日收盘,370家上市公司市值累计达到8.14万亿元,PE(TTM)为46.79;以年内涨幅统计,332只个股实现收红,52只个股实现翻倍,其中,三协电机累计上涨696.28%,夺下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概念股的“涨幅王”。
机构也在增持人形机器人概念股。以公募机构为例,截止到今年三季度,人形机器人概念股整体持股市值达3419.17亿元,较上季度环比增长920.9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98.67亿元。在同泰基金的基金经理王秀看来,人形机器人行业在三季度迎来频繁利好,人形机器人指数涨幅近30%,展望四季度,机器人行业密集催化仍将持续。
融资热 行业巨头竞相冲刺IPO
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也迎来融资升温。记者梳理IT桔子数据发现,截至11月19日,今年以来,该领域国内融资事件数量已达到162起、融资金额飙升至407.92亿元(未披露具体融资额不纳入统计),远超2024年全年的融资事件数量(74起)和融资金额(130.54亿元),这也意味着资本在加速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具体来看,今年前三季度融资事件数量为138起,累计融资约368.81亿元。进入第四季度,融资事件数量再增24起,其中13起披露了融资额。获亿元级别融资事件有9起,分别为乐聚机器人(15亿元)、五八智能(5亿元)、松延动力(3亿元)、灵心巧手(数亿元)、星尘智能(数亿元)、傲意科技(1.6亿元)、千觉机器人(1亿元)、加速进化(1亿元)、蓝点触控(1亿元)。
人形机器人赛道为何能吸引资金涌入?“今年年初,宇树机器人通过政策、社交媒体的共同发力,实现了从名不见经传到人形机器人龙头企业的切换,形成了示范效应,接着大量资本涌入、积极投资,最终让整个人形机器人赛道都热闹起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说。
在盘和林看来,资本市场和政策面的支持,对人形机器人产业造成了影响,并且形成相互强化的效应,即:政策越支持、资本越积极,资本越积极、政策越是锦上添花。记者梳理发现,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深圳、重庆、苏州、杭州、武汉等多地,均已密集出台专项政策支持人形机器人或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
得益于资金和政策的加持,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竞相启动IPO冲刺。今年7月,宇树科技正式开启上市辅导,辅导机构在10月提交了第一期辅导工作进展报告;10月底,乐聚机器人母公司乐聚智能(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11月,智元机器人公司完成股改,并完成投资人名称和股权变更,被市场广泛视为铺路IPO。
订单热 “上岸”要撑过行业洗牌
人形机器人企业上市,却不等于最终“上岸”。
若无“造血”能力,上市或许只是为了方便部分投资者“上岸”。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在2024年12月29日迎来了首批股票解禁,当晚还发布了有“拆伙”意味的终止一致行动方协议。不久之后,腾讯、民银等重要股东就开启大规模减持,腾讯更是在大笔减持套现后跌出财报披露的重要股东列表。
优必选股价随之迎来巨跌。从市场表现来看,截至11月13日,优必选今年内市值增幅超150%达到580.48亿港元,但与去年3月1337亿港元的市值峰值相比,仍相当于“腰折”。不过,今年上半年,优必选营收同比增长27.5%至6.21亿元,虽未摆脱亏损状态,期内净亏却收窄至4.14亿元。
何谓“造血”能力?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今年6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透露,宇树科技年度营收已超10亿元,并连续五年盈利;乐聚机器人在今年8月以8295万元的报价中标“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二期”项目;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王闯在今年10月透露,今年营收比去年增长多倍,可能十倍都不止……
今年被视作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盘和林提醒称:“整个人形机器人产业都没有量产,量产至少要在万台以上。”并非为了确切的使用场景、仅用于展示不能算作“量产”,更多企业如今还处于试验机阶段。
与此同时,技术路线、商业化路径的选择也呈现明显分化:人形机器人必须长成“人样”吗?是先进厂“打工”还是先入户“陪伴”?
“人形机器人的双腿结构可以适应人类的各种生活场景内运动,像是爬楼梯、跨门槛等,但是去维持机器人躯体的平衡要花费巨大成本,工业应用场景采用轮式更适合。”华南理工大学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执行院长俞祝良说。
“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不要一直盯着人的形状,应该盯着人的功能,而功能的实现未必需要是完全人形的。”在俞祝良看来,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仍处于技术发展的初期,大量产品多是用于高校科研或展览馆等场景,这种采购需求或许可以养活一个企业,但要养活一个产业并不现实。
“资本不可能永远维持投入,它要看你‘烧’了钱以后能不能产生效益,这也是产业未来发展必定要注意的地方。”俞祝良强调,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首先要解决自主性的问题,即无需人工干预、无需遥控地完成任务。陪护等特定场景的专用机器人在未来3年内有一定的市场潜力,通用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应用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市场考验也在加速。用尽数十亿融资、估值一度超200亿元的达闼机器人,曾在今年3月陷入停摆传闻,不久之后与国华集团成立合资公司港仔机器人进行“自救”。创始人黄晓庆称,自己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尽快让公司实现造血的能力,先让公司能够自己回血。
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行业洗牌是必然的,却不必太悲观。“人形机器人不是一个一两年的短期生意,它是一个产业,需要前赴后继的人,而企业是有寿命的。”近期再获1.6亿元融资加持的傲意科技创始人倪华良向记者表示,投进人形机器人赛道的资金会变成某种形态的技术,技术本身是不会被浪费的,只是需要合适的时间点才会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