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张琳琳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型经济发展战略。基于国内新发展态势和错综复杂、变幻不定的国际形势,构建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从而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抉择。区域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支撑。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能够重塑空间经济格局,促进人口、资源、产业的优化配置,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保障经济的稳健运行和健康发展。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必要性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由于区域间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制度政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的区域发展失衡,阻碍了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国内市场潜力的释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将经济增长重心放在国内市场,通过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
其次,各区域产业链相互协作,通过重新进行产业布局,构建出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有效增强了国内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此外,通过区域间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产业协作,形成新的市场需求和经济增长点,带动内陆区域共同参与国际循环,借助内循环优势带动外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经济繁荣发展。可见,区域协调发展是释放内需潜力、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必要前提和核心基础,更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关键支撑。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路径
创新要素配置机制,夯实区域协同基础。首先,深化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改革,疏通要素自由流动的堵点,破除流动壁垒。例如,统一资本市场标准,破除地方保护政策和垄断政策,保障资本跨区域自由流动;建立全国性的人才交流服务平台,取消户籍限制对公共服务的捆绑,构建区域一体化、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人才自由流动;发展全国性技术交易平台和技术交流中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技术扩散;探索并建立数据的权利归属、流通机制、交易规则和安全标准,促进数据要素有序流通。其次,强化全国市场制度和规则的统一性,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同时构建跨区域监督机制,消除区域性市场准入限制和监管壁垒,政府充分发挥引导和保障作用,清除影响公平竞争和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维护社会秩序,提供公共服务,为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创建稳定良好的环境。最后,创新区域间利益协调与共享、激励机制。针对要素流动可能带来的区域间的利益变化和分配不均,建立合理的跨区域补偿与分享机制,通过地区生产总值分成、创设产业投资基金,激励区域间开展合作,引导要素在流向效率更高的地域,实现高配置、高收益的同时,也使要素流出地能共享发展成果,缓解区域矛盾,实现发展均衡。
革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新机制。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区域产业之间需要形成“分工互补”的关系,各区域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明确在国内产业链中的功能定位,构建产业链相互协同发展机制。东部沿海地区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具有引领和辐射作用,可聚焦高端制造和技术创新,为中西部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和新型人才。中西部地区可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将传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东部地区需要强化与中西部地区的供需对接,才能激活中西部地区的内需市场,激发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真正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应在综合区域资源优势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制定长效对口援助政策,促进技术、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向中西部地区集聚。中西部地区也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政策,依托政策东风实现借力发展,深度融入国内分工体系和全球分工体系,在双循环格局中与其他区域产业共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核心引领、多点支撑”的区域创新格局。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首先,应合理布局区域创新空间。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为依托,联合国家级科学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打造核心创新主轴。各区域围绕主轴,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形成专业且独具特色的创新集群,与主轴共同构成“核心主导、多点支撑”的创新网络。其次,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推动跨区域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东部地区应将技术研发、高端制造产业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产业化基地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基于创新能力分工的国内循环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政策引导并鼓励龙头企业带领其他企业组建跨区域的创新联合体和产业联盟,协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最后,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区域创新协同不仅要内在联结,更要向外开放延展。鼓励东部发达区域构建开放创新的枢纽节点,主动吸引和配置国际创新资源,在开放合作中提升我国的科技水平和产业链的安全水平,为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提供动力。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和实施,重塑了国内区域经济格局,有力推动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协调发展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夯实了根基,成为推动其发展的强劲支撑。未来,应不断创新、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才能使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更具韧性和活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繁荣,早日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作者系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