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久坐不动,运动等同于给心脏注入了活力。但是,运动讲究科学。建议大家在进行运动前,先给心脏做个“体检”,预防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
运动别着急“上强度”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跑步大军,大多数跑友并非专业运动员,因此没有必要刻意追求跑的距离,也无需风雨无阻和咬牙坚持,更不能毫无防护就开跑。运动应当先从“低中强度”开始,待4至6周身体适应之后,逐步延长运动时长、提高强度。总之一句话——循序渐进。
运动分有氧和无氧,具体如何选择要看自己的锻炼目的和实际情况。常见的有氧运动有慢跑、健步走、游泳、骑自行车、健身操、广场舞等;无氧运动则包括短跑、举重、投掷、跳高、跳远、拔河、潜水、肌力训练等。
风险筛查可防心血管意外
虽然运动猝死病例偶见报端,但是放眼整体的运动大军来说,其概率还是极低的。不过,我们还是要防患于未然。特别是刚刚加入运动训练、准备提升运动等级,以及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在运动前进行医学筛查、心血管疾病风险筛查与分层。
无论是健康人还是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经过专科医生详细的检查和功能评定后,即可推荐出合适的运动项目、运动量等,也就是“运动处方”。只要遵照处方坚持不懈,总有一天会享受到运动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运动人群风险评估两步走
第一步 健康风险分层 运动相关心血管风险分为“低风险状态”和“高风险状态”2个层级。具体的依据包含11项变量,其中核心变量4项,非核心变量7项。要想满足“低风险状态”,要求不存在核心变量、最多只存在1项非核心变量。
核心变量包括:男性>50岁,女性>60岁;合并明确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或肾脏疾病;有早发冠心病或其他先天性、遗传性心脏病家族史;参加或准备参加高危极限运动。
非核心变量包括:缺乏规律的运动习惯;存在提示有心血管疾病可能的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男性>40岁,女性绝经后;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肥胖。
对于低风险人群来说,一般不需要特殊评估。而高风险人群,首先需通过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进行初级评估。初级评估阳性者进入中级评估——最常做的检查是“心肺运动试验”——测出受检者的摄氧量、代谢当量和最大脂肪氧化率等,据此核算出利于减脂且安全的运动强度。如果中级评估异常,需接受进一步医疗诊治及运动指导建议。
第二步 心血管风险评估 针对运动人群的心血管风险评估,主要是从心脏结构、冠状动脉供血、心律失常及心功能4个方面进行。如常规的心电图、超声等,能够查找出一些先天性的心脏结构异常;而对于潜在的初期冠心病和离子通道病等,需借助于冠脉CT、核磁、心肺运动试验等来明确。文/汪芳(北京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