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天冷添衣、智能控温……
宠物过冬 撬动千亿级市场
降温后,市民何女士家里养的小仓鼠忙着往窝里塞满木屑,可她发现仅靠仓鼠自己收集铺放的木屑,保暖效果仍不够,于是又专门添置了更多仓鼠专用纸棉,铺在笼中,让小家伙能更自在地钻进去筑巢,抵御冬日寒意。像何女士这样的养宠人不在少数,随着气温下降,大家纷纷开始为家中“毛孩子”筹备过冬,宠物过冬消费热潮悄然开启。
今年“双11”,宠物消费再度引爆市场——食品板块达94亿元销售额,较去年增长59%;保暖用品更完成从“季节性补充”到“常年刚需”的蜕变。毕马威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宠物市场规模预计突破8114亿元,而Global Market Insights预测,全球宠物保暖用品市场2032年将达120亿美元。
11月23日,记者走访成都消费一线发现,从猫狗的智能保暖装备到异宠的精准温控系统,“温暖经济”越来越具备更精致、更多元、全矩阵的特征,背后既有年轻群体的个性化追求,也有银发族的情感寄托,共同构成千亿市场的新增长引擎。
服饰升级 宠物冬装销售市场火热
“降温后冬衣销量翻了3倍,每天能卖十几件!”成都武侯区宠物店店主唐女士的话,道出了宠物保暖消费的火热。货架上,几十元的基础羽绒服与上百元的新中式加绒服饰错落摆放,最抢眼的是适配川西徒步的防水冲锋衣,“带狗狗去雪山的顾客专门定制,百元以上的高端款占比超三成。”自10月中旬降温以来,门店冬装周销量稳定在30件,秋冬总销量有望突破500件。唐女士观察到,顾客群体越来越多元,“既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买潮流款,也有退休阿姨给老年犬挑柔软的加绒衣。”
这种精致化需求,在养宠人的购物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90后”刘女士给爱犬雪纳瑞配齐了智能温控马甲、专用加温器和阳光灯,“花了近千元,相当于我一件大衣的钱,但它剃了背毛怕冷,值!”她坦言,宠物冬装已成为社交分享的重要素材,“穿新中式棉服去公园,好多人问链接。”养猫的柳女士则更看重实用性,80多元的带电热毯猫窝让猫咪爱不释手,“晚上猫咪蜷在里面,再也不用抢我的被窝了,还能定时断电,很安全。”
个性化需求还催生了新玩法。成都一家宠物缝纫DIY店的工作人员透露,10月以来已有上百位顾客报名课程,“成衣未必合身,DIY能按宠物体型调整,还能做动漫主题样式。”从旧羽绒服改造的棉衣到带定位的保暖背心,主人的创意让宠物冬装既有温度又有个性。有顾客甚至带着宠物的体检报告来选面料,“要求透气又防静电,怕刺激皮肤。”
线上渠道同样火爆,记者浏览网购平台看到,各类宠物冬衣购买量均过千,带“智能温控”“防水防风”标签的产品评论区满是晒单。值得买科技数据显示,“双11宠物服饰同比增长42%。
设备迭代 异宠取暖走向电子化系统化
当猫狗的冬装赛道趋于成熟,异宠的保暖需求正推动市场从“传统衣物”向“电子温控”全面转型。这种变化在成都养宠人的家中尤为明显,家养三只鹦鹉的吴女士,今年冬季不再只依赖棉质鸟窝,而是花200多元添置了加绒鸟窝与小暖炉,“以前靠空调控温太费电,现在暖炉能精准维持25℃,还能联动湿度传感器,小鸟再也不会缩成一团炸毛了。”
对于热带异宠而言,电子化保暖已是“生存刚需”。养守宫的杨女士展示了她打造的“恒温生态圈”:398元的缸底电热板模拟“地暖”,128元的暖光灯替代“浴霸”,搭配100元的防水加热棒构成“水暖系统”,“通过温控器联动,缸内温度能稳定在30℃左右。”
养热带鱼的刘先生也有同感,他给鱼缸加装了两个智能加热棒,水温保持在22℃左右,“还给守宫的玻璃缸贴了外置暖宝宝,双重保障,过冬更安心。”
这种消费升级背后,是异宠市场扩容与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饲养异宠的人群持续上升,龟、蛇、守宫是爬宠种类中的主要类型。有数据统计,我国已有约1707万人在饲养异宠,市场规模逼近百亿元人民币。从鹦鹉的智能暖炉到守宫的恒温系统,异宠保暖的电子化转型,正是宠物“温暖经济”全矩阵发展的缩影。当保暖从“穿件衣服”升级为“环境调控”,本质是养宠理念从“基础呵护”向“科学养护”的跨越,这股趋势还在持续升温。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柳 吴茜
受访者供图
上一篇:“地热+”综合能源区域总部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