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社区医院的基层医生,近年来我们门诊接诊的痛风患者越来越“年轻”。最近刚接诊一位32岁的年轻人,症状和网上热议的“痛风年轻化”趋势完美契合:身高不足一米七、体重直奔170斤。
这名患者是被家人搀扶着来就诊的,大脚趾红肿得发亮,疼得直咧嘴,嘴里还念叨着“医生救救我,疼得站都站不住”。询问后得知,从7月以来,他的夜生活几乎被海鲜、啤酒、小龙虾、烧烤承包,前一晚刚和朋友聚餐畅饮,深夜就被剧痛惊醒。抽血检查结果显示,他的尿酸值飙到了700μmol/L,远超正常范围,确诊为痛风急性发作。
给他开了抗炎止痛药,症状缓解后,这名年轻人翻看着忌口清单,当场崩溃:“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喝,不是要了我的命吗?”
痛风疼痛与尿酸结构
其实,不止是他,最近接诊的年轻痛风患者里,八成以上都有类似的困惑,总觉得痛风就是“吃出来的病”。但结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在我国十四亿人口中,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达14%,痛风患病率为0.86%-2.20%,3-19岁儿童及青少年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达23.3%,呈现明显上升及年轻化趋势。这些数据背后,痛风的成因远比“吃”复杂得多。
痛风的起因是血液中尿酸水平过高。非同日2次血尿酸超过420μmol/L,称之为高尿酸血症。当尿酸浓度超过了血液中或组织液中的饱和度,多余的尿酸会形成类似“细盐”或“针尖样”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或组织中,引发突然的红、肿、热、剧痛,称为痛风,大脚趾是最常累及的部位。
人体内的尿酸主要有两个来源:约80%来自自身细胞新陈代谢,属于“内源性”;仅20%来自食物摄入,属于“外源性”。尿酸生成后,主要通过肾脏和肠道排出,正常情况下生成与排泄处于平衡状态,血尿酸浓度保持稳定。
影响尿酸平衡的因素有很多,遗传因素是重要原因之一,部分人天生尿酸生成较多,常有家族患病史;肾脏排泄不畅会直接导致尿酸堆积,某些肾脏疾病或药物可能影响肾功能;白血病、乳酸酸中毒等疾病,以及部分药物也会干扰尿酸的生成与排泄。饮食虽然仅占20%的影响权重,但高嘌呤饮食、过量饮酒、高糖饮料摄入等,都是诱发痛风发作的重要导火索,这也是为什么年轻人成为高发群体——社交饮酒普遍、偏爱高嘌呤食物和含糖饮料的饮食习惯,正不断加重代谢负担。
之所以强调“管住嘴”,是因为遗传、疾病等因素难以改变,而饮食是我们最易掌控的环节,也是预防痛风的第一道防线,更是病情管理的基础。
科学饮食:痛风患者的“吃”之道
痛风患者的饮食核心是低嘌呤、低果糖、均衡营养,同时养成良好习惯,并非一味忌口。
优选低嘌呤、低果糖食物,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大豆和坚果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需保证每日食物多样性。建议每天摄入全谷物占主食量的30%以上,新鲜蔬菜不少于500克,奶制品300毫升以上,水果200至350克。这些食物对升高尿酸的作用不明显,还能提供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观念认为豆类嘌呤含量高,但近年研究表明,植物性嘌呤对血尿酸影响较小,痛风患者可适量食用。
严格限制高嘌呤、高果糖食物。牛肉、羊肉、火锅、浓肉汤、沙丁鱼、贝类等海鲜属于高嘌呤食物,会增加尿酸生成,应尽量少吃或不吃;奶茶、果汁、可乐等含糖食品和饮料含大量果糖,会直接加速尿酸生成,需避免饮用;酒精饮料尤其是啤酒,本身含大量嘌呤,还会抑制肾脏对尿酸的排泄,是痛风发作的头号风险因素,必须严格限制。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同样重要。心、肾功能正常的痛风患者,每天应足量饮水2000至3000毫升,优先选择白水,也可饮用柠檬水、淡茶、无糖咖啡及苏打水,避免过量饮用浓茶、浓咖啡和生冷饮品,充足饮水能稀释尿液,促进尿酸排泄。
超重和肥胖会明显增加高尿酸血症风险,建议将规律运动与饮食管理相结合,每周进行4至5次、每次30至6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或太极拳等,运动前后注意补充水分。同时控制热量摄入,以每周减重0.5至1公斤为目标,逐步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健康范围(18-64岁:18.5-23.9kg/㎡;65岁及以上:20.0-26.9kg/㎡)。
需要注意的是,饮食控制虽能帮助降低尿酸,但对多数患者来说不能完全替代药物治疗,切勿仅凭饮食调整而放弃规范用药。
规范治疗:痛风管理的核心环节
痛风治疗需分阶段进行,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治疗重点,关键在于长期遵医嘱用药和定期复查。
急性发作期,关节出现红、肿、热、痛时,患者应尽早用药控制炎症,同时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冷敷。常用药物有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如依托考昔、塞来昔布等),若这些药物效果不佳或存在禁忌,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所有药物都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疼痛完全消失后进入缓解期,需根据是否伴有痛风石、合并症等情况,启动降尿酸治疗。血尿酸控制目标为小于360μmol/L,若有痛风石则需控制在小于300μmol/L。常用降尿酸药物包括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具体用药需由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决定。
患者切不可因症状缓解就擅自停药,否则极易导致尿酸反弹。同时要坚持定期复查,通过检查肝肾功能与血尿酸水平,监测药物安全性,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不同人群的防治重点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的患者,需在积极控制血糖、血压、保护肾功能的同时,与医生沟通,优先选用对尿酸影响较小的药物,必要时同步进行降尿酸治疗。
年轻患者往往起病急、症状重,多与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相关,对他们而言,饮食和运动干预的重要性不亚于药物治疗,若干预后尿酸仍不达标,需及时启动规范药物治疗,避免远期损害。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在饮食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不必急于用药,首要任务是全面评估明确病因,判断是疾病引起还是药物继发,诊疗方案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制定。
总而言之,痛风是一种可以“控制”但尚无法“根治”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防治不能只盯着“吃”,也不能让饮食背所有的锅。科学的饮食管理、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基础,规范的药物治疗是关键,三者结合才能长期稳定控制病情。从现在开始,放下手中的奶茶和酒杯,拿起水杯,迈出健康管理的第一步吧!
上海市宝山区张庙街道长江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 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