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珠江之畔的“广州蓝”刷屏朋友圈。当日广州市空气质量为优,PM2.5日均浓度15微克/立方米,开幕式期间低至8微克/立方米。这份优异成绩的背后,是广州各区协同发力、精准施策的共同努力,各区以差异化举措筑牢空气质量防线,共同绘就了盛会的生态底色。
越秀区:“数智研”联动,中心城区树标杆
越秀区立足中心城区特点,以“数—智—研”实现“溯—治—验”全链条治理,公园前、麓湖站点PM2.5浓度分别为12.9微克/立方米、14.5微克/立方米,超额完成保障目标。
搭建“天地人”立体化监测网络,通过来源解析锁定核心污染源,保障期间精准处置4处颗粒物热点区域。推动539家大中型餐饮场所安装在线监控,处置油烟污染问题394项;运用专业设备排查VOCs污染源,优化加油站作业时段。建立“18个现场检查组+街道联动”督导体系,累计出动巡查人员176人(次),实现餐饮场所、施工工地检查全覆盖;联合海珠、荔湾激活区域合作机制,发布联合预报2份,以区域协同打造中心城区PM2.5“蓝洞”。
海珠区:多部门联动,强化区域联防联控
海珠区多部门联动,对区内涉奥体中心场馆一般保障区开展空气质量保障专项抽查督导。
督导组先后对琶洲片区内涉场馆空气质量的在建工地进行了现场检查与飞行巡查,均未发现明显涉气问题,整体空气质量保障工作推进良好。海珠区将任务分解到岗、责任落实到人,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重点督促施工单位落实扬尘防治“六个100%”要求,对涉土石方作业项目落实全过程管控,优化建筑废弃物运输路径,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非道路移动机械,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为全运会举办营造清新、健康的空气环境。
荔湾区:数智赋能+气象联动,创五年同期最优
荔湾区以科技为核、协同为要,实现西村国控点PM2.5日均值14微克/立方米,创五年来同期最低。
创新开通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平台,整合三级数据,精准识别481处裸露土地和924个重点污染源,实现问题闭环管理。与气象局建立“预报—会商—研判—响应”全链条协作模式,开幕式期间每小时发布精细化气象通报。围绕四大污染领域开展高密度巡查,累计检查工地315个(次)、餐饮企业270家(次),整改VOCs异常点位1处,以精准防控守护“全运蓝”。
天河区:核心区域精准护航,彰显生态担当
作为赛事核心区,天河区以“专家领航、全域联动、科技赋能”为抓手,实现开幕式当日PM2.5日均浓度16微克/立方米,奥体中心场馆小时浓度低至7微克/立方米的优异成效。
天河区将生态保护融入城市治理细节,聚焦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周边重点区域,构建全天候、精准化防护网。各部门协同推进交通疏导、工地扬尘管控、餐饮油烟治理等工作,通过精细化调度确保污染防控无死角。科技监测手段的全面应用,为动态优化管控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撑,让“天河蓝”成为全运会开幕式的鲜明注脚。
白云区:科技赋能+全民参与,交出高分答卷
白云区以科技为翼、以协同为基,构建全方位空气质量保障体系,竹料站、嘉禾站PM2.5浓度分别低至11微克/立方米、11.6微克/立方米,优于保障目标近40%。
区级专班搭建“1+4+5方案”体系,技术团队每小时研判气象数据,15支专项巡查队伍全天候督导,构建起“实时监控-趋势预警-快速响应”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高空瞭望系统、激光雷达、走航监测车与在线监控平台组成科技“组合拳”,实现污染源全天候精准追踪。80个重点工地实行“一对一”盯守,1100余家企业及餐饮单位强化污染治理,20宗露天焚烧、9个露天烧烤聚集区得到有效整治。加强重点区域交通疏导,有效减少车辆怠速造成的尾气聚集,环卫工人与设备联动作业,形成全民减污合力。
黄埔区:联动宣贯相结合,多维减排护蓝天
黄埔区以“减污、防尘、降碳”为抓手,层层压紧压实责任,组织多方力量实施全链条管控,用实干担当全要素守护“全运蓝”。
黄埔区推动形成全社会守护“全运蓝”共识,辖区195家重点工业企业制定了减排方案,106家企业自觉完成活性炭更换,202家用车大户和13家重点用车单位不使用国Ⅳ及以下排放标准中重型柴油货车、大型柴油客车,完成48家加油站及储油库油气密闭性检查,聚焦重点保障区域开展走航监测235次。指导辖区22家企业按期完成碳配额清缴履约。引导广州恒运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广州协鑫蓝天燃气热电有限公司向十五运组委会捐赠碳中和量共计8万吨,以实际行动助力低碳赛事建设,为全运会注入绿色发展动能。
花都区:清单管理+科技赋能,创两项全市第一
花都区交出亮眼答卷,梯面国控站点空气质量指数为优,PM2.5最低值4微克/立方米,新华国控站点保障目标完成率均居全市第一,全区PM2.5日均浓度10微克/立方米。
成立区领导挂帅的保障专班,制定保障方案与工作手册,建立联合执法、闭环整改机制,累计排查整改环境问题351个。靶向治理工业、扬尘、移动三大污染源,排查重点工业企业272家,检查在建工地超1.5万项(次)。借助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系统、走航监测车等科技手段,实现污染源秒级响应,动态优化管控措施,以“每微克必争”的韧劲筑牢生态防线。
番禺区:聚焦移动源,织密污染防治网
番禺区紧盯“车、油、路、企”关键环节,以全链条管控筑牢移动源污染防线,为全运会空气质量保驾护航。
在重点路段布设10个执法点位,常态化开展柴油车路检路查,累计抽检3541辆次,查处超标车辆23辆。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管理,登记编码6784台,检查排放情况1329台(次);严格监管用车大户,推广国Ⅲ柴油货车限行政策。依托“天地车人”一体化监管平台,遥感监测机动车51万余辆(次),移交黑烟车177辆;全覆盖检查27家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立案1宗,以科技赋能提升治污精准度。
南沙区:全域联动+靶向攻坚,实现浓度骤降
南沙区攻坚克难,将PM2.5小时浓度从峰值40微克/立方米降至12微克/立方米以下,部分时段低至8微克/立方米,圆满完成保障任务。
建立三级联络人制度与“云端指挥部”,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与闭环管理。制定重点区域污染源清单,构建海陆空立体防控“作战图”,将核心区域作业范围从1公里扩大至3公里,形成“大环线”保湿抑尘体系。针对北风气象特点,强化北部三镇污染阻击,严防输入性污染。11月6日至9日,累计开展VOCs走航监测297公里,出动巡查人员432人(次),检查工地192个(次)。
从化区:绿色基底+精准管控,贡献最优浓度
从化区以PM2.5浓度6微克/立方米的佳绩,为全市空气质量保障筑牢绿色根基。作为生态屏障区域,从化区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原则,构建起全方位保障体系。
成立专项保障组,实行“督导组+巡查组+技术保障组”协同作战模式,通过“人巡+车巡+技巡”网格化巡查覆盖重点污染源。全运会开幕式前三天累计出动627人(次),检查企业51家(次),督促工地落实“六个100%”措施,扑灭露天焚烧56宗。“天地一体”监测网络实时追踪空气质量,半小时调度机制确保问题快速处置,让优良生态成为全运会的坚实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