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红烧肉、回锅肉,还有刚蒸好的杂粮包!”最近,北京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内部食堂打破“院墙”,面向公众开放,引发了广泛关注。
据央视财经记者实地探访发现,中国气象局社区南区职工餐厅、煤矿文工团职工之家、景山AI食堂等多家食堂,已成为周边居民和上班族青睐的“用餐新选择”,也收获了大量好评。
对很多人来说,开火做饭嫌麻烦,下馆子未必便宜,点外卖可能又少了点“锅气”。用餐方便、价格实惠、种类丰富的机关单位食堂,自然填补了这一类细分需求。
而且,这些食堂也不只是对外“开门”,而是真的在很努力地“迎客”。比如,中国煤矿文工团职工之家内,暖光映衬着墙上的艺术画,入口处的老钢琴更添文艺气息,其采用的岛台环绕开放式取餐设计,颇似星级酒店自助餐,也令人耳目一新。
景山AI食堂则主打“科技感”。作为首开首院金融产业园的职工食堂,景山AI食堂于今年11月1日正式对外营业,食堂的菜品大多由自动炒菜机制作,独特的模式吸引了不少食客关注。
这些对外开放的食堂,菜品也颇为讲究,香辣蟹、水库鱼、黑猪肉包子、土耳其烤肉等传统食堂难得一见的菜品,也纷纷进驻。由此可见,这些食堂的确是在为市民“用心经营”。
这种用心,并不只是体现在“价格亲民”上,在食堂提供的菜式、装修和服务上,也能看出一种接近市场化餐饮的运营思路,都试图在有限成本内,做出更有辨识度的用餐空间。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食堂开门”也传达了“单位开放”的信息。机关单位食堂开放,不只是一次简单的空间共享,更像是一种公共资源下沉的尝试。
这在满足周边居民用餐需求的同时,也悄然拉近了机关单位与普通居民之间的距离,让原本带着些许“体制滤镜”的场所,变得更加具体、可亲。
比如,国家卫健委科研所餐饮服务中心对餐厅环境进行了装修升级,职工以及外来人员在价格和就餐区域方面也不做区分。
这种“不分内外”的姿态,本身就体现出更明确的服务意识:食堂是一个面向所有人的公共空间,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消费者,这无疑也会让市民对机关单位心生好感。
站在食堂的角度,向市民开放其实也可以缓解自身的经营压力。比如,就有食堂经营者称,此前因内部职工需求有限,食堂晚餐时段是关闭的,虽不经营,但水、电、房租照常支出,压力不小。
机关食堂向市民开放,闲置时段被重新激活,不仅提高了场地利用率,也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从机关单位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对公共资源的负责。
事实上,近些年,机关单位食堂开放渐渐成为一种趋势。比如,在五一、十一等假期,很多地方的机关单位食堂宣布对外开放。
但把这种节假日的临时“宠客”举措,改为平时开放,则变成了一种常态化的经营模式,也显示出食堂管理思路的深化:不只是应景式的配合,而是将公众需求纳入其经营规划之中,也值得被进一步推广。
当然,从反馈来看,人们还对开放的机关食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有些消费者希望有低盐低油的菜式,有些人希望提供清淡、软糯的老年餐,有些人则嫌餐厅拥挤嘈杂、希望可以扩大空间面积等。
这些声音是意见,但也说明机关食堂正在被当作一类“可长期选择的就餐场所”来认真对待,人们不是尝个新鲜,而是希望它能变得更好,成为一种可以依赖的“日常”。
相关机关单位也不妨听取这些声音,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逐步提升服务弹性与菜品多样性,进一步回应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这既是在办好食堂,也是在提供更丰富、更有烟火气的公共服务。
撰稿 / 柳早(媒体人)
编辑 / 柯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