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精算师协会发布《人身保险产品费用分摊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的重要举措,《指引》进一步提升人身保险产品定价中费用分摊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更好地落实“报行合一”相关要求,明确了费用的定义、分类和分摊范围,提供了费用归集、认定与分摊的方法,可进一步提升保险公司费用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夯实精细化管理基础。
《指引》明确界定,产品费用是指保险公司经营人身保险业务发生的相关费用(不涉及税金及附加),包括变动费用与分摊的固定费用。
“近年来,人身险产品的定价、评估和管理对保险公司费用分摊工作的要求逐步提高。特别是自2023年以来,随着‘报行合一’相关政策的实施,人身险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相关政策的落地也要求保险公司进一步提升费用分摊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中国精算师协会负责人表示,在此背景下,《指引》立足行业人身险产品费用分摊工作实际,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相关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更好地落实“报行合一”相关要求。
从核心内容来看,《指引》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明确费用定义与分类。将保险公司经营人身保险业务发生的相关费用分为变动费用与分摊的固定费用。变动费用进一步细分为向中介机构或保险销售人员支付的变动费用以及其他变动费用,分摊的固定费用是指除变动费用以外的、需分摊至产品的业务及管理费。
二是明确费用分摊范围。根据费用产生的原因和费用性质,确定产品费用分摊的范围。
三是列示费用归集、认定与分摊方法。保险公司应根据实际费用支出的实质与受益对象认定专属费用和共同费用,按照“先认定、后分摊”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开展保险产品费用认定与分摊工作。结合“报行合一”提出了费用分摊至相关维度的具体要求。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该《指引》为行业提供了统一的费用分摊标准,既有助于推动保险公司提升费用基础管理和精细化经营水平,通过规范费用分摊让产品定价更贴合真实成本;也能减少行业内的价格乱象,促进公平竞争,最终助力消费者获得更优质且定价合理的保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