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强重要江河湖库系统治理和生态保护。作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近年来,巢湖流域水质呈向好态势,今年1月至10月,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均值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连续五年环湖沿岸无蓝藻聚集、无明显异味。鸟类数量和种类不断刷新监测纪录,面积达100平方千米的环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巢湖名片越擦越亮。
11月14日,晨光熹微,在位于庐江县东南的黄陂湖湿地,成群的白骨顶在湖面转悠、觅食,嬉戏打闹。
黄陂湖湿地是巢湖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巢湖支流西河的上游关键水源地,黄陂湖湿地对于保障巢湖西南部入湖的水质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巢湖流域重要的鸟类家园,候鸟的数量直接体现着巢湖流域的生态。
“黑水鸡这边有2只,赤膀鸭30只……”巢湖生物资源调查鸟类专家虞磊正在用望远镜观测鸟类活动情况,一旁的记录员立马将数字记录在笔记本上。
在巢湖流域,这样的监测,虞磊团队每个月都会进行一次,在鸟类迁徙的几个重要时期,像夏季繁殖期、越冬期等会加大监测次数。
“鸟类种类和数量的增加是衡量湖泊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指标,巢湖流域处于鸟类迁徙通道上,鸟类飞过并不稀奇,当成群结队的鸟类停留下来,越来越多的鸟类选择这里,证明巢湖流域的生态质量越来越好。”虞磊说。
2021年底,虞磊发现十八联圩湿地出现了十几只小天鹅过冬。到了2024年底,十八联圩小天鹅数量已有九百多只,同样在马尾河附近、肥西严店的巢湖湖面,大群的小天鹅在此栖息,整个巢湖流域的小天鹅数量有两千只左右。
“今年11月13日,小天鹅又到巢湖来了!”令虞磊惊喜的是,这三年的观测中,有十三种一级鸟类在巢湖栖息过冬,像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已经是巢湖的常客,珍稀鸟类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更加证明巢湖治理成效越来越显著。
“有蓝藻水华的污染水域,候鸟是不愿来的。”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田胜尼告诉记者,“像我们今天观测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鹈鹕,包括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对水质的要求极高,水质好它才会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
巢湖岸线170多公里,湖面面积近8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达1.35万平方公里。跨越5个市17个县(市、区),不能“就湖治湖”,在控源截污、生态清淤、生态修复等一系列“治巢”措施综合推进的同时,需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一体协同的全流域治理。
为应对巢湖流域综合治理,2011年,省巢湖管理局应运而生。2021年为进一步理顺巢湖管理体制,合肥市环湖办治湖项目管理职能整体划入省巢湖管理局,实现一个机构统一行使巢湖流域综合治理和综合管理职责。
“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巢湖大大小小的支流有30多条,以前的巢湖治理面临多发共管现象。比方说支流污染问题,存在多部门职责交叉,各管各的,难以形成快速响应处理机制。”省巢湖管理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李皖生说,“现在通过巢湖管理局统一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形成统一有力的指挥体系,并且建立联合监督机制,以协作区方式有效避免‘九龙治水’的混乱局面。”
治理巢湖,不仅是把污染清出去,更要将资源用起来。“主要河流入湖口、巢湖西半湖区总磷含量过高区域的淤泥,清理出来可以构筑湖滨带状湿地,种植水生植物,恢复湖区植被的同时还为鸟类提供食物。”省巢湖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探索底泥应用场景,不断推进湖滨带状湿地建设。
面向“十五五”,省巢湖管理局将推进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以“四源同治”为路径着力削减流域污染物总量,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通过河湖生态清淤、建立蓝藻水华防控体系等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优化流域水资源配置,强化科技赋能作用,健全完善巢湖综合治理联合监督纪检监察工作协作运行机制,统筹发展与保护,推进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建设,将各项工作落地落实,打造城湖共生新名片。(记者 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