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唐山劳动日报)
河北唐山·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以“痛点导向+全链条整合”为核心理念,打破“模板化”技术输出局限,为企业量身定制智能化改造方案。华通线缆从“高温煎熬”到“按键操作”的蜕变,正是这一模式的生动注脚,更延伸至其韩国工厂,成为技术出海标杆。
工人从“体力劳动者”变成“设备监控者”
80℃的线缆车间内,工人曾身着5公斤重的隔热服搬运20-30公斤的铝丝块,汗水几分钟内就浸透了衣物。原料拆垛时粉尘弥漫,成品码垛依赖人工扛运,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极易引发腰伤等风险——这种“重体力、高风险、低效率”的场景,曾是线缆等传统制造业普遍面临的困境。
“以前在车间搬铝丝块,日均作业时长最多4小时。现在按下按钮,机器人就把活干了!”华通线缆设备部部长武兆年的感慨,道出了这家企业劳动模式的巨变。
这场改变,始于创新中心“前期诊断-中期落地-后期运维”的全周期服务,而非简单的设备替换。
铝丝块拆垛投炉是华通线缆生产关键工序,也是“高危环节”。
为破解困境,华通线缆与专注“机器人+”解决方案的创新中心合作,启动全产线智能化改造。
“不是简单套模板,而是精准解决华通线缆‘国内外双场景’的专属问题。”创新中心总经理蒙洋的思路,贯穿改造全过程。团队跟踪生产流程,梳理出“定位难、耐高温、安全防护”三大核心问题,拿出“实测+算法+定制装备”组合方案。
攻克定位难题,逐批次测量铝丝块尺寸、堆叠间隙,收集核心数据;优化视觉算法,破解金属反光、堆叠偏差识别难点。最终集成的3D工业级视觉相机,识别准确率稳定在95%以上,为机器人精准抓取“指路”。
抵御高温环境,定制耐高温专用夹具,确保铝丝块抓取稳定。为机器人打造全封闭安全房,内置空调与隔热板,实现80℃环境下连续运行8小时,故障率低于1%,彻底突破人工作业生理极限。
适配海外标准,针对韩国工厂安全要求,增加红外预警、紧急停机联动装置,顺利通过当地安全认证,解决“国内方案出海适配难”问题。
改造后,铝丝块拆垛投炉工序迎来质变。机器人从识别到抓取完成仅需25秒,投炉精度控制在±10mm以内;单台熔化炉操作人员从3人减至1人巡检,职业健康事故率降至0。
“工人从‘体力劳动者’变成‘设备监控者’,安全和效率都有了保障。”武兆年说。这一改变并非局限于单一工序——从原料自动拆垛规避粉尘风险,到废料回收、成品码垛无人化,创新中心方案覆盖华通线缆全生产链,推动其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
打破 “碎片化改造” 困局,构建全周期服务闭环
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中,“单点改造易、全链协同难”常制约升级实效。创新中心打破传统服务模式,以“全周期闭环服务”替代“碎片化单点改造”。
创新中心始终秉持“无调研不方案”原则,摒弃“一刀切”标准化路径。服务华通线缆前,团队已调研多家线缆企业,梳理出行业传统作业共性痛点。为匹配其个性化需求,技术团队进一步驻厂跟踪全流程,确定“先攻克高危瓶颈工序、再延伸全链条协同”实施路径,避免“纸上谈兵”。
“我们的核心目标不是销售设备,而是帮企业解决实际难题,无论国内还是海外。”蒙洋的表述道出服务核心逻辑。创新中心构建的“前期流程诊断-中期方案落地-后期运维保障”全周期体系,形成覆盖生产全链条的服务闭环。
前期诊断协助华通线缆梳理“原料仓储-生产加工-成品物流”全流程,通过数据梳理与现场勘查,精准识别“线盘穿芯”“成品码垛”等6个核心瓶颈环节。
中期落地不仅针对瓶颈工序定制研发设备,更同步搭建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台,打通设备运行、生产进度、质量检测数据链路。
后期运维建立售后响应机制,派驻技术团队驻厂陪产,开展操作培训与设备调试,避免“改造完成即技术停滞”。
这种模式从根本上破解了传统改造“局部高效、整体卡顿”的碎片化难题。
搭建 “产学研用” 平台,拓宽机器人应用版图
为强化“全链条整合”能力,创新中心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成为技术与需求的“连接器”、产业转型的“加速器”。
链接产业链资源,聚焦机器人本体、核心部件等领域,整合头部企业与专精特新资源。如服务华通线缆时,平台快速对接北京本地企业,引入适配的视觉识别系统,为精准抓取奠定基础。
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与行业专家,组建攻关团队,定向突破技术瓶颈。拓展服务半径,已深入钢铁、陶瓷等支柱产业,为百余家企业“把脉问诊”,方案覆盖装备制造、建材、医疗等几十个细分领域,合作企业生产效率较改造前提升20%-50%,安全风险较行业人工操作平均水平降低80%以上。
在区域布局上,创新中心正在拓展“唐山试点-省内复制-京津冀辐射”的格局。在唐山打造行业试点,形成标准化方案;延伸至河北各地丰富应用场景;依托京津冀协同优势,推动技术向区域渗透,实现机器人技术均衡落地。
“北京的研发动能、津冀的产业配套,是京津冀机器人产业的独特优势。”蒙洋表示,未来创新中心将继续紧扣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锚定“机器人+”应用战略,“我们不仅要帮华通线缆这类企业‘改得好’,更要让更多传统企业实现智能改造‘用得起、见实效’,真正打通‘科技强’与‘产业强’的通道,推动千行百业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下一篇:新华财经早报: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