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始终蕴含着理性求知与人文关怀的双重基因。在AI时代,我们应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使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在新时代交相辉映。
——————————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由人工智能等技术驱动深刻变革的时代。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11月7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科技是文化创新创造的推进器,科技的每一次迭代都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突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文化和科技融合不断催生各类新业态、新应用、新载体。能否抓住这一轮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机遇,是决定我国文化能否生机勃发、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胜出的一个关键因素。”与此同时,教育部、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任务,对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亟须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以“两翼理论”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强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同共进、构建适应现代科技创新的制度文化、培育全民科学素养与社会创新意识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发展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深刻把握“四力”内涵,构建科技赋能的文化建设新格局
思想引领力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信息过载、算法主导的传播环境中,强化主流思想引领显得尤为关键。我们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需善用科技手段提升思想传播的精准度和感染力。科学普及作为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与理论宣传协同发力,共同筑牢全社会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精神凝聚力植根文化传统,也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滋养。从《论语》的仁爱思想到“格物致知”的科学探索,从《天工开物》的技术总结到当代科技创新的伟大实践,中华文明始终蕴含着理性求知与人文关怀的双重基因。在AI时代,我们应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使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在新时代交相辉映。
价值感召力需要与时俱进的传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既要依靠传统宣传教育,也要借助AI、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精准传播、情景化融入。通过开发优质科普资源、建设智慧教育平台,让价值观传播更具针对性、更有温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和价值认同。
国际影响力依托于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在AI打破时空界限的今天,我们应充分发挥多模态大模型、智能翻译、虚拟现实等技术优势,创新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式,既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分享中国科技的创新成就,向世界展现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人文与科技并重的真实中国。
推动AI与文化深度融合,打造科普创新体系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文化发展生态。从智能推荐到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从虚拟现实到元宇宙体验,技术革新为文化生产和传播开辟了新天地,科学普及工作也应实现从“知识传递”到“文化塑造”的转型升级,构建适应智能时代的科普创新体系。
文化生产环节,应促进AI与科普创作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更是创意伙伴。它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将复杂原理转化为通俗表达,辅助创作者开发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文化产品。但是,技术再先进,也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价值判断。优质的科普内容终究源于科学家与创作者的智慧碰撞。
文化传播层面,需构建智能精准的科普传播网络。通过算法优化实现科普内容的精准推送,借助智能翻译推动中国科普成果走向世界,利用沉浸式技术打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同时,要注重防范算法偏见,确保科学知识传播的准确性和多样性,避免形成“信息茧房”。
文化消费领域,要丰富优质科普资源供给。大力发展数字博物馆、云端科技馆、智慧图书馆等新型文化设施,推动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数字化、可视化。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科学文化建设不仅关乎国民素质提升,也将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坚持“两个结合”,筑牢科技文化自信根基
“两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遵循。在AI时代,这一重大原则同样指引着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方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求我们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AI时代文化建设和科学普及面临的新问题。要密切关注技术发展对文化治理、科技伦理、公众理解科学等方面的影响,建立健全适应智能时代的科普工作体系和政策环境。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要求我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科学基因和理性精神。“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格物致知”的探索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理念,都与现代科学精神高度契合。通过AI技术,我们可以让这些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开发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科普产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面向全球文明倡议,提升科技文化国际影响力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科技文化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华文化历来崇尚“和而不同”“天下大同”,在AI连接全球的今天,我们更应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科技文化的交流互鉴。
要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体系改革。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善于运用AI技术,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在人工智能伦理、数字鸿沟治理、科技普惠等全球性议题上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发起国际科技倡议、承办国际会议等方式,增强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化品牌。创新科技文化国际传播方式,进一步挖掘已有国际传播平台的科普功能,强化科技文化交流功能。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化品牌,支持我国科技期刊、科普产品、科技影视作品“走出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文化企业。通过联合科研、学术交流、科普合作等多种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国科技的创新成就和科学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是时代进步的关键引擎。在AI技术重塑世界格局的今天,以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动发展具有强大“四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充分发挥科技传播与科学普及的独特价值。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两翼理论”重要理念,推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比翼齐飞,让科学文化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让中华文明在智能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褚建勋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融媒体研究所所长;王喆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系2024级博士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箫不点儿”的助农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