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到底丨断更千年 《诗经》迎来全本续更?
创始人
2025-11-23 07:55:42

转自:央视网

  提起《诗经》,很多朋友都能随口吟诵几句其中的优美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仅仅描写一个衣领,就表达了水阔云长、佳音难寻;《诗经》中不仅有“爱而不见”的含蓄情愫?,也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灿若云霞?,还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充满了可望不可即的缥缈和怅惘。

  最近,这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又有新的惊喜传来。断更了千年之久的诗经,竟然迎来“全本”续更!近日,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首次发现秦汉时期全本《诗经》。海昏侯墓出土的1200枚《诗经》竹简,经红外扫描确认,包含“诗三百五篇”等完整结构,是迄今发现的唯一秦汉时期全本《诗经》。它与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有何不同?这一发现将如何改写中国文学史?又填补了哪些史学关键空白?

  全本《诗经》有多全?出道有多早?

  在这次海昏侯墓出土的5000多枚竹简木牍中,有大约1200枚都是关于《诗经》的,要知道,在纸张还没普及的汉代,竹简和木牍就相当于今天的“硬盘”,写字和储存都不容易,所以能随葬1200枚《诗经》简,相当于得抱着一整套《百科全书》下葬。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初代顶流”,但是它在秦汉时期长啥样,后世一直靠猜,流传最广的版本,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是东汉末年才整理注释的。而海昏侯墓这个版本,可是西汉早中期的,相当于我们终于看到了这位“顶流”刚出道、还没经过后世太多包装的“素颜版本”。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版本的《诗经》也是目前考古发现存字数量最多的西汉《诗经》文本,换句话说,这本《诗经》“特别全”,到底有多全呢?一起来了解。

  在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记者看到已经修复完成的部分简牍,1200枚与《诗经》相关。

  特别是这枚简的内容:明确注明《诗经》总目,为“诗三百五扁(篇)、凡千七十六章、七千二百七十四言”,说明这个版本的《诗经》结构严谨、分章有序,共305篇、1076章。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杨军:当时在第一次红外扫描,还有泥的时候,通过红外扫描可以看到,我们看的是《诗经》,包括诗305篇,这些诗经的内容也看到了。

  每枚简牍长约23厘米,宽0.8厘米,有三道编绳,每枚简牍上容纳20至25个字,包括经文、附于正文的训诂和篇末类似诗序的文字,展现了西汉《诗经》的文本形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叶的诗歌311篇。《诗经》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其余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杨军:海昏侯墓当时随葬进去的《诗经》是全本《诗经》。随葬是一回事,保存下来又是另外一回事。目前它是我们看到的存字最多的《诗经》,这个是没问题的。

  全本《诗经》与现今版本有何不同?

  海昏侯墓中新发现的全本《诗经》备受瞩目,那么,它和我们现今看到的《诗经》版本,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诗经》是由西汉毛亨、毛苌传下来的毛诗。西汉时期有四家诗,齐、鲁、韩以及毛诗。齐、鲁、韩属于官学,就是官方版本。东汉之后,郑玄为毛诗做注,唐代孔颖达也为毛诗进行了注释,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流传下来的《诗经》版本是毛诗。齐鲁韩三家诗最晚至宋代,就已失传。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杨军:此次出土的《诗经》比我们现在传的《诗经》少了66章。《齐论语》《鲁论语》和《古论语》最大的区别就是多了两篇,一个是《问王》篇,一个是《知道》篇,我们在海昏侯墓的《论语》里面就看到了《齐论语》就有《知道》,但是《问王》我们没发现。

  1200枚《诗经》简牍是如何被发现的?

  郑玄是东汉经学大师,经其做注,毛诗《诗经》得以流传。此次,海昏侯墓最新发现了全本《诗经》,它是被记录在1200枚简牍上面的。那么这些珍贵的简牍是如何被发现的?出土时是什么状态?文物修复工作者又面临哪些技术难题?让我们一起回到发掘现场,了解这批简牍从“一团泥”到珍贵文献的艰辛历程。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杨军:当时出土的时候它就跟一团泥一样的,它是出在海昏侯墓的藏椁有一个文书档案库里面,因为整个海昏侯墓它是由主椁室、藏椁,包括主椁室和藏椁之间的过道这几个部分组成,它这个竹简就出在海昏侯墓西藏椁的文书档案库。

  考古人员就把它整体套箱提取进入实验室,进行后续的清理保护和修复。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杨军:海昏侯墓里的竹简出土在江西南昌是非常难得的,不像湖北、湖南很多竹简都是在水里面。海昏侯墓为什么竹简能保存下来?是因为整个墓室发生过地震,整个墓室震塌了,下面的地下水位上升了,使这些简就泡在水里面。水有一个最好的功能,就是与空气中的氧气隔绝,所以它在水里面就能够保存下来。同时,因为有水,古代的盗墓贼也没对这个墓进行大破坏,让这个简最后能保存下来。

  这些简牍多数都已解体散落,还有变形、残碎和腐朽等病害,哪怕是轻微的触碰都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后果。保护和修复都是多学科进行攻关,修复过程异常艰难。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杨军:在实验室里面光一根一根简剥离,就花了一年多,因为简埋藏2000年都散掉了,前后次序都是散掉的。在实验室里就要根据考古学的方法,把它上下叠压的关系搞清楚,哪个在上,哪个在下。

  保水状态竹简,见到空气就容易干缩卷曲。在后续加固的过程中,对干缩和卷曲的简就要用特制的药水进行润涨复形,复形之后竹简像伸了一个懒腰,就变直了,然而这个过程十分漫长。为尽可能完整保存竹简上珍贵的文字信息,在竹简还有泥的情况下,就会进行第一次红外扫描。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杨军:红外扫描的过程当中,我们大概就了解了这批简大概有哪些内容,我们就可以看到《论语》,当时就看到有《知道》篇,篇名简的论语,我们就认为这个里面的论语可能就是失传了1800多年前的《齐论语》。它有500多枚,但是不是就是全本的《齐论语》,我们都不能确认。

  海昏侯刘贺“豪华收藏馆”还有何宝贝?

  海昏侯墓主是汉武帝之孙刘贺。海昏侯墓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的一个叫“墎墩山”的小山包上,自2011年开始发掘,迄今出土1万余件套文物,这些文物系统展现了西汉时期的礼制规范、工艺水平与生活方式。

  炫目的金饼、精美绝伦的青铜当卢,还有迄今为止出土密度最高的汉代漆器、玉器、铜器等等。所以,海昏侯刘贺的墓,相当于一个“前帝王、现侯爵”的“豪华收藏馆”,那么,这个“豪华收藏馆”,还有什么宝贝呢?

  其实,除了全本《诗经》,失传了1800多年的《齐论语》也是一次重大发现。《齐论语》是《论语》的一个古老版本,里面可能有一些我们从来没听过的孔子语录,这一重大著作在2015年因海昏侯墓考古而重见天日。它与我们今天学习的《论语》有何不同?海昏侯还有什么“豪华藏书”?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西汉初年,鲁人传授《鲁论语》20篇,齐人传授《齐论语》22篇,多了《问王》和《知道》二篇。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杨军:《齐论语》的重要性非常大,因为我们现在传的《齐论语》是安昌侯张禹根据《鲁论语》和《古论语》参照《齐论语》形成的一个本子,最后也是到东汉的时候,郑玄给他做了注,这样就流传下来了。

  南昌汉代海昏侯墓发掘的各类简牍类型丰富,不仅包括《齐论语》,还包括《礼记》《春秋》等具有重要文化参考价值的简牍。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杨军:而且是失传1800多年前的《齐论语》,还有《礼记》《春秋》《孝经》还有带占卜类的文献叫《易占》。

  简牍已修复大半 预计2026年底完成

  目前,简牍保护修复工作已完成大半,部分简牍由于糟朽严重需进一步精细修复,预计到2026年年底完成。

  届时,江西南昌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将会展出这些珍贵的考古成果。海昏侯刘贺留下的万件文物,为我们拼接出一个鲜活立体的西汉;他留下的这套全本《诗经》、失传千年的《齐论语》等等,更是照亮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段关键空白。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竹简还会告诉我们更多关于刘贺,关于那个时代,不为人知的秘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公示!唐山拟入选这一全国试... (来源:唐山广播电视台)11月20日,财政部、商务部对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结果进...
华南农业大学思政教师韩谦:让理... 羊城晚报记者 何宁在华南农业大学的思政课堂上,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韩谦总能打破学生对思政课照本宣科的刻...
北京日报社区小板报|7位北京学...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今日天气今天白天晴间多云,北转南风二三级,最高气温16℃;夜间晴转阴,南风一二...
强化驻港监管 深化跨区域协作 ...   本报讯 连日来,全省各地深入开展渔业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开展拉网式排查,建立“一船一档”、渔港管理...
谢丽尔·桑德伯格《向前一步》读... 谢丽尔·桑德伯格《向前一步》读后感  自从有了孩子,我常常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既想当个好妈妈,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