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鹿 琳
11月12日上午,南京金鱼嘴基金街区邦盛资本办公室内,投资经理们都紧盯着屏幕上实时传输的飞行数据。300多公里外,徐州新沂棋盘镇通用航空机场,亿维特(南京)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ET9型号eVTOL正平稳升空,展开新一轮转段飞行测试。
这场跨越两地的联动始于2023年的一张图纸。彼时低空经济尚未成为风口,亿维特的创始团队也只有技术蓝图和满腔热忱,邦盛资本以独到眼光注资2000万元,完成了其天使轮融资的50%。如今企业稳步推进适航取证,机构的前瞻布局即将迎来收获期。
金鱼嘴基金街区是南京首个基金街区,占全市市域面积不足万分之一,却集聚了超600家备案私募基金及管理人,在管基金规模占全市一半以上,连续5年跻身全国基金小镇十强。以往记者到访,耳边高频出现的是“估值”“上市”;近日再访,咖啡角的讨论声里,“人工智能算法”“半导体工艺”等专业术语此起彼伏——这一变化,正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战略部署在资本领域的生动投射。
在南京巨石创投的会议室,机构主要负责人刚结束一场尽调的复盘会,桌上摊开的项目资料中,一款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六维力传感器格外引人关注。“这是我们正在重点跟踪的项目。类似的硬科技项目,今年预计新增10个左右。”该负责人透露,“十五五”期间,机构将把80%以上的资金投向集成电路、先进制造、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追逐短期退出收益到布局长远产业价值,这样的投资逻辑迭代在街区随处可见。过去,机构青睐的是年利润数千万元以上的成熟项目,通过股权投资助其上市后退出,本质上是追求较高确定性的财务投资;如今,在保持专业审慎的同时,它们更专注“挖掘成长”。比如,无锡尚积半导体凭借在薄膜溅射设备国产化上的突破潜力,获得巨石创投等投资机构的青睐,今年7月完成C轮融资后,又实现了多个关键工艺环节的进口替代。邦盛资本陪伴成长的7纳米通用GPU公司、1.6T光模块公司,眼下正冲刺资本市场。
如果说投资方向的调整是“显性变革”,那么机构与企业关系的重构则是“深层变化”。当天,邦盛资本董事长郜翀正忙着与南京高华科技沟通产业基金备案细节。这家曾被邦盛投资推上科创板的企业,其传感器已应用于“和谐号”“复兴号”等多个国家级工程,如今身份已从“被投对象”转变为“投资伙伴”——双方联合发起的南京邦盛高华传感产业投资基金即将完成工商备案,专门深耕高华供应链上下游的创新企业。
“以前是‘投完就走’的投融资关系,现在要做‘深度共生’的生态共同体。”郜翀介绍,通过联合被投企业发起基金,他们正在构建“投资—产业赋能—发掘新项目—再投资”的闭环。在这个闭环里,资本不再是“一次性注入”的资金,而成为整合产业资源、推动技术迭代的“润滑剂”。就在最近,借助高华科技的产业资源,邦盛刚锁定一家从事精密陀螺仪惯性传感器研发的初创企业,首轮投资已完成尽调。
生态化布局的思路,也让机构与地方产业的绑定愈发紧密。今年,巨石创投针对南京科创人才集聚特点,发起规模1亿元的“巨石产才基金”,专项支持南京本地早小科技项目;结合建邺区数字经济主导产业合作设立了2亿元“建邺巨石数智基金”。邦盛资本则与雨花台区政府联手设立天使基金,直接将投资触角扎进地方产业土壤,郜翀道出投资逻辑,“资本向下扎根,才能向上开花。”
资本向硬科技聚焦的趋势,在街区“每日路演”大厅中体现得最为直观。采访中,这里座无虚席,台上创业者正在演示脑机接口的最新成果,台下投资机构代表频频提问。“放在以前,这样的早期项目很难吸引这么多关注。”金鱼嘴基金街区主要负责人任媛媛坦言,最近一个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项目明显增多,资本对硬科技的热情显而易见。
临别金鱼嘴,记者看到一楼展厅正在焕新升级。投特新能源的高性能纳米电催化剂和膜电极、土星视界的风机叶片内部缺陷监测设备、燃谷科技的数智底座……一批硬核成果集中亮相,将资本与科创的深度融合具象化。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都是近半年来被投企业的最新成果,近期还将新增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产品。”
资本是“聪明的钱”,总能敏锐捕捉到最创新的科技成果和最前沿的产业动向。夜幕降临,金鱼嘴基金街区的灯火次第亮起,宛如一条流淌的金色河流,在这里,“聪明的钱”正循着国家战略指引,在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赛道上精准落子,绘就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生动图景。
上一篇: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颁奖典礼在宁举行
下一篇:从与有荣焉到见贤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