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张韦 通讯员 张春 蒋蓓
“我们期待能出台针对性政策,鼓励‘医教研产’融合创新成果优先在扬州本地医疗机构试用推广,同时希望本地市场更多关注和支持本土企业……”11月10日,赛诺威盛医疗科技(扬州)有限公司董事长付诗农向到访的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吐露心声。王进健以人大代表身份仔细倾听,不时追问细节,认真记录企业发展诉求。一问一答间,现场洋溢着务实而又融洽的氛围。
这样的走访与倾听,正是扬州连续21年开展“人大代表与选民统一见面日”活动的生动缩影。2005年至今,这项活动从最初的“听民意、察民情”,逐渐深化为“解民忧、办实事”,从单一的意见收集,升级为“监督+服务+谋划”的综合履职平台。
“这一转变,不仅为代表履职找准了‘靶心’,还让民意民智的转化路径更加畅通。”扬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孔令俊介绍,今年活动主题为“访民生、办实事”,聚焦“察民情、汇民智、督实事”三项主要任务开展工作。走进基层,代表们可以实地查看今年民生实事项目进展、收集群众反馈,为年底监督评议提供民意支撑,同时也能征集来年民生选题,在与群众紧密互动中,实现年度民生工作的无缝衔接。
这段时间,扬州7000多名各级代表活跃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各行各业。在宝应县氾水镇,扬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郑海涛走进当地卫生院、探访互助养老睦邻点,俯身询问就医细节,驻足细看养老设施,关怀基层医疗与养老服务的点滴进展;在邗江区竹西街道,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党委书记丁建宁深入街巷村落,走访调研村居基层治理实况,查看垃圾分类实效,细致问询和美乡村建设的进展与心声;在高邮市周山镇,扬州市人大代表沙志芳、罗庆久、乔国银与几位高龄老人并肩而坐,倾听他们就医路上的实际困难……
一次次走访,一页页记录,最终汇成一条条“冒热气”的“金点子”。在扬州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的办公室里,一份份来自基层的建议正陆续汇集。尽管截止日期未到,办公桌上已摞起厚厚的材料。记者细细翻阅发现,这些内容覆盖广泛、聚焦精准,从“加强企业互动激活增长动能”到“推进扬州大桥东南沿岸环境整合提升”,从“保障园区外来务工子女就近入学”到“加快康养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每一份建议都凝聚着代表们的实地调研与深入思考,既瞄准发展难点,亦回应民生关切。
这些饱含温度的民意要真正落地,离不开人大代表与选民的密切联系。11月6日下午,在广陵区小秦淮河畔,全国人大代表魏华,省人大代表陆琴,市人大代表焦新安,区级人大代表康往东、王桂金与街道议政代表一道,同选民们围坐在一张张小桌旁畅聊。这场“圆桌对话”,正是扬州创新推行五级人大代表协同履职的写照。扬州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主任陈国祥解释道,“五级联动”的核心在于“混合编组、优势互补”,每个小组中,既有熟悉社情民意的社区书记、村民代表,也有精通教育、医疗、法律等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这种组合既确保民意收集的‘原汁原味’,又为精准回应群众关切提供专业支撑,将联系群众的网络织得更密、扎得更实。”
活动现场,选民张雪松就高校资源利用问题直言不讳:“目前校企合作大多还停留在短期项目上,高校里很多优质资源未能充分向社会开放,资源转化的效率有待提升。”拥有高校背景的市人大代表焦新安一边详细记录,一边回应道,他将回去深入研究,并通过代表建议积极推动解决。
在打造“统一见面日”这一常态化联系机制的同时,扬州同步推进联系群众“硬件”体系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1475个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联络站和人大代表联系点。这些遍布基层的履职阵地,不仅为代表与选民沟通交流提供了固定场所,更通过系统化功能整合,将代表活动、民意征集、立法协商等功能有机融入,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础载体。在实践探索中,“一厅一网一员”民主议事平台、“民生茶馆”、“民情气象站”、“小院议事会”等一批特色品牌扎堆涌现。
数据显示,20多年来,扬州市人大代表通过这一体系累计联系选民7.47万人次,收集意见建议3.35万条。每年人代会议案建议中,由“统一见面日”意见转化来的占20%左右。
下一篇: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颁奖典礼在宁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