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寇 爽
新型农村是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涵盖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等多维度的乡村发展新形态。当前,我国农业经营体系正面临着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经营主体间利益关系复杂化等挑战。在此背景下,构建紧密且可持续的集体经济利益联结机制,成为破解难题、激发内生动力的关键所在。本文将围绕协同多元主体、优化分配模式、健全风险防控三大核心策略展开论述,旨在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明确主体权责
构建协同共治的利益共同体
搭建坚实的利益联结机制,关键一步是梳理并整合多元经营主体的功能定位与权责关系,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首先,提升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的功能,强化其服务协调作用,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核心枢纽,实现了农户与其他新型经营主体的连接。要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其法人主体地位以及市场功能,让其能高效整合村内土地、劳动力、基础设施等资源,代表集体成员跟龙头企业、合作社等进行对接磋商。例如,四川成都郫都区战旗村依托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对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进行统一经营,对乡村旅游开发实施统筹安排,让集体资产增值收益覆盖到每一位村民。
其次,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规范化与实体化运作,倡导和助力农户以主导产业为基础成立或加入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合作社。健全以理事会、监事会为代表的治理结构,防止出现“空壳社”“挂牌社”,大力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订单收购+二次返利”等模式。让社员既获取生产环节收益,又能分享加工、销售等后续环节的增值收益,促使合作社搭建透明的财务管理及决策参与机制,维护普通农户社员的知情权与话语权。
创新分配方式
建立公平高效的收益共享模式
优化收益分配模式是保障利益联结机制可持续运行的核心,其目标在于确保各类经营主体,特别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农户,能够公平合理地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创新并规范多种分配方式。
关键在于推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劳务收入”的复合型分配结构。这种结构为农户提供了多层次、稳定的收入保障。一是“保底收益”,即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或订单农业获得的基本收入,这构成了农民收入的“安全垫”。二是“按股分红”,鼓励农户以土地经营权、资金、资产等入股合作社或集体经营项目,使其成为股东,分享经营利润和资产增值收益。三是“劳务收入”,鼓励有能力的农户优先在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例如,浙江“飞地抱团”模式中,薄弱村将扶持资金入股到县一级强村公司开发的优质项目中,每年获得稳定分红,便是按股分红的成功实践。
核心在于建立健全二次返利机制,让利于农。对于合作社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应强制或鼓励建立二次返利机制。即初级农产品销售后,合作社或龙头企业根据社员或合约农户的交售量、交售品质,将部分加工或销售环节的利润进行二次分配。
保障在于强化财务监督与信息透明,无论采用何种分配方式,都必须配套建立公开、透明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定期向所有利益相关方,尤其是农户股东和社员,公布经营账目、成本构成和利润分配方案,确保每一笔收支、每一次分红都有据可查。通过公平高效地分配,才能真正激活各主体参与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筑牢利益联结的情感与物质根基。
强化风险抵御
筑牢利益联结的稳定屏障
任何经济合作都面临不确定性,健全的风险防控机制是维系利益联结关系长期稳定的“压舱石”。必须前瞻性地识别并系统化管理自然、市场、契约等多重风险。
首要任务是建立全产业链的自然与市场风险分散机制。一方面,要大力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并探索特色农产品保险,鼓励经营主体积极投保,同时探索设立互助性风险基金,由村集体、合作社、龙头企业按比例注入资金,用于应对区域性自然灾害或价格异常波动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如设定最低收购价,当市场价格低于成本时启动保护价收购,避免“谷贱伤农”。
核心环节是优化契约管理及纠纷调解机制,推行运用标准化的示范合同文本,清晰界定各方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搭建由乡镇政府、司法所、行业协会等构成的第三方纠纷调解平台,打造高效且经济的争议解决途径。针对长期合作且信用良好的主体,可设立“红名单”制度予以激励;恶意违约者,需把其录入信用记录,形成约束。基础支撑在于增强主体的风险意识与应对本领,加大对村干部、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开展风险管理培训力度,助力其科学决策。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构建产业信息预警系统,迅速向经营主体推送气象灾害、市场供求、价格趋势等预警信息,引领其规避危机。
完善农业经营体系的核心在于构建稳固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利益联结机制。本文提出的明确主体权责、创新分配方式、强化风险抵御三大策略,分别从组织基础、核心动力和稳定保障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构建该机制的实践路径。唯有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收益分配的公平共享以及风险防控的有效筑牢,方能真正激发农村内生动力,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最终实现乡村产业的兴旺与农民的共同富裕。
【作者系中共阜新市委党校副教授;本文系中共阜新市委党校2025年度校级课题中期研究成果“阜新市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业经营体系的路径研究”成果(FXDX2025004)】
下一篇:二〇二五能源转型大会在京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