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高慧
清晨,甘其毛都口岸已是一片繁忙。AGV无人驾驶车辆载着货物,在中蒙边境线上有序穿梭,这些智慧的“钢铁驼队”不再需要驾驶员,通过远程控制系统便能完成跨境运输。
如今,这样的智慧化口岸场景在内蒙古边境比比皆是。
内联八省区、外接俄罗斯和蒙古国,内蒙古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推进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从国际贸易到人文交流,一个个微观场景串联起北疆大地的开放脉动。
口岸升级:智慧联通亚欧
10月14日—16日,内蒙古自治区口岸管理办公室与蒙古国边境口岸管理局先后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策克口岸(内蒙古分会场)和蒙古国嘎舒苏海图口岸(蒙古国主会场)举行中蒙口岸合作工作组2025年度第二次会晤。
本轮会晤,中蒙双方就协同努力稳定提升口岸客货运量、推进跨境铁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查干德勒乌拉口岸援建项目建设等23项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和磋商,联合签订《中蒙口岸合作工作组第二次会晤会议纪要》。
口岸的升级不仅体现在会谈桌上,更见于实实在在的基础设施建设中。
2025年,内蒙古投入2710万元支持6个盟市的煤炭、铜精矿、亚麻籽等8个落地加工项目。1—7月落地加工转化率达到48%。
在甘其毛都、策克口岸,AGV无人驾驶跨境运输成为智慧口岸建设的示范标杆,获2025年中国—上合组织国家数字经济合作“最佳实践成果”和“突出潜力成果”奖,并被推荐为全国智慧口岸建设标杆项目。
与此同时,集二线扩能改造工程已完成可研报告编制,甘其毛都口岸跨境铁路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
经贸合作:提质开放平台
1—9月,内蒙古外贸进出口总值1555.9亿元,对日韩、欧美、非洲及南美部分国家贸易额均实现增长。二手车出口表现亮眼,1—9月出口10389辆,同比增长58.2%,1—9月,跨境电商实现交易额34.4亿元,同比增长52.1%;新增对外投资企业42家,中方协议投资额4.8亿美元。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内蒙古持续推进开放平台提质升级的努力。
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正式获批,成为全国第三个跨境经济合作区。
呼和浩特、鄂尔多斯、满洲里3个综保区1—8月实现进出口总值147.56亿元。自2013年首趟中欧班列开行以来截至今年9月底,中欧班列中通道—内蒙古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已经累计接运出入境中欧班列突破2.15万列;中欧班列东通道—满洲里铁路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超3.1万列。
跨境经济合作不仅体现在货物贸易上,更体现在产业融合中。二连浩特锦裕铁矿石加工项目一期率先建成250万吨产能并顺利投产,浩田粮油项目成功实现扩产并纳统入库。
满洲里中飞气体一期建设完成,正在推进验收,进口商品落地加工重大项目也正在陆续落地。
人文交流:点亮民心相通
6月20日至24日,2025年“一带一路·光明行”蒙古国行动在二连浩特市举行,120名蒙古国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成功。
蒙古国白内障患者日阿格其·毕拉说:“非常感谢,手术让我的眼睛重获光明。祝福我们两国的友谊长存,幸福安康。”
“一带一路·光明行”蒙古国行动是内蒙古红十字会与蒙古国红十字会携手开展的跨国人道合作品牌项目。2019年至今,该行动累计筛查蒙古国眼疾患者3592人,成功为蒙古国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645例。
医疗援助之外,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也在不断深化。
2025年,自治区教育厅启动了首批“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国际暑期学校项目”,在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等地陆续举行,共有来自英国、波兰、卢旺达、俄罗斯、白俄罗斯、蒙古国、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10个国家的近180名师生参与,在暑假期间他们围绕生命科学、生态农业、数学史、生态文明等学科领域与我区青年学生开展学术交流互鉴。
在呼伦贝尔学院,27名俄罗斯师生在呼伦贝尔草原完成植物分类野外实习、微生物实验和节水灌溉技术实操,并体验书法、茶道等中国传统文化。在内蒙古民族大学,“高级免疫学国际化课程”国际暑期学校项目邀请蒙古国国立医科大学教授全英文授课《医学免疫学》,依托学校“知行楼智慧教室”和“基础医学院医学免疫学”前沿实验平台,为42名中外学子提供5天高密度学术训练,搭建起中蒙医学教育合作桥梁。
内外协同:联动共促发展
针对区内东中西部差异化协调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合作深化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建立呼包鄂与蒙东地区协作机制,加强蒙东与东三省合作。
同时,推动呼包鄂乌同城化发展,在人工智能、绿色算力、风光氢储、稀土等领域打造新增长点。
2025年1—8月,内蒙古积极开展“走出去”小分队招商,新签约投资额500万元以上项目1072个。全区正在实施的3652个招商引资项目引进国内到位资金3745.2亿元,同比增长16.4%。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地区引进到位资金2669.4亿元,占全部到位资金71.3%,同比增长18.9%。
在能源合作领域,内蒙古全力推动外送电力项目,输电通道工作稳步推进。建成7个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制氢规模6万吨/年。乌兰察布至燕山石化输氢管道、腾格里送电江西项目等能源合作项目获得国家批复。
从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到人文交流的“软联通”,内蒙古这座向北开放的桥头堡,正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在中国与世界联通的画卷上绘就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一篇:《额吉的河》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下一篇:天山南北铁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