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的适配度
创始人
2025-11-23 03:50:37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聚才论道】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需要提升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以精准的人才供给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生力军”,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产业优化升级,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韧性、创新性与稳定性。

  但当前,人才培养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供需错位”、产教“融而不深”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从把握适配逻辑、协调适配节奏、均衡适配结构等方面入手,建立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需要的适配机制,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

把握学术前沿与产业应用的适配逻辑

  前沿探索旨在拓展认知边界,孕育未来产业变革的战略性人才与“技术火种”;产业应用旨在真实场景中淬炼实践创新能力,并反向重塑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把握学术前沿与产业应用的适配逻辑,要打破“先学术后产业”的线性思维,积极构建将学术的前瞻性与产业的实效性深度融合的育人新范式。

  深化科教融汇,将前沿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促进科研链、教育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精准对接,优化科教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等优质创新资源适时向人才培养一线开放,引导人才在探索未知中培养创新性和前瞻性思维。这一过程中,要紧跟时代科技前沿,以育人需求为导向推动最新科研成果及时有效转化为课程内容、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等教育教学资源,积极推行“双导师制”,深化完善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团队”科研参与机制;以产业应用为导向,探索建立学生解决科学技术问题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激发产学研用系统效能。

  深化产教融合,形成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通过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实体化平台,深化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校企合作从浅层次的实习就业向深层次的共定培养方案、共建实践平台、共研科技项目转变,使人才培养更贴近产业真实场景与技术前沿,培养学生发现、定义并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华北电力大学与相关企业共建能源互联网学院、“三峡华电智慧电站技术创新中心”等联合培养平台,实行“订单式”校企联合招生和培养,将招生指标向校企合作实验室、团队和重大工程项目倾斜,推动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实现有效衔接。

协调当前需求与未来发展的适配节奏

  当前需求与未来发展构成人才培养的动态路径,既要立足当下解决现实问题,更要前瞻布局未来战略领域。协调当前需求与未来发展的适配节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同频共振,应构建“需求—培养—发展”的快速响应链条,以数智技术与学科专业的加速融合驱动教育生态的变革升级。

  一方面,打造数智赋能人才培养新生态。充分运用数智技术探索建立健全基于产业需求预测、就业质量反馈、区域发展评估的专业设置、调整与退出机制,加快建立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加强对分行业分领域人才需求分析的精准画像,通过全国高校数字端口定期编制发布人才需求报告、人才需求目录,搭建学生实习实践数智化平台,从而有效提升人才供需精准性。例如,重庆市建立专业基本状态信息数据库,对全市1044个本科专业点进行全面监测,实现专业全过程在线管理、动态监测,推动专业“申报—评估—监测—整改”链条式管理,并以数字化方式将全市高校379种专业与50余个重点产业建立对应关系,推动“专业围着需求转”。

  另一方面,构建学科专业超前布局、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传统工科专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新工科转型,积极布局面向未来的交叉复合型专业,优化办学资源配置。例如,天津科技大学聚焦“压缩调整周期、提升产业匹配度、同步迭代课程内容”三大目标,围绕生物医药国家战略急需领域,打破学科与产业壁垒,系统性构建了“高本硕博协同联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需求牵引—学科重组—人才供给—技术反哺”的创新人才培养与科研组织新范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均衡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的适配结构

  专业能力决定服务发展的深度,综合素养影响适应变革的广度,二者相互赋能蓄力,构成人才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均衡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的适配结构,关键在于以专业能力“破局”,以综合素养“行远”,积极构建两者相互交融共生的良性生态。

  一方面,推动数智教育与未来教育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聚焦教育范式变革,开发新型数智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数智化素养,探索数智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主动适应学习方式变革,推广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推进数智时代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示范课程,打造开放的校园创新生态。

  另一方面,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大力推动院系及专业设置由“学科逻辑”向“产业逻辑”转变。围绕国家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发展重构院系组织,探索建立实体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探索设立交叉学科学位项目,组建跨学科教研团队,设置跨学科核心课程、模块化课程、微专业和“人工智能+”等课程群,促进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文渗透、医工融合,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和开阔的学科视野。

  总之,着力提升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快构建总体适配、动态平衡、良性互动的人才自主培养生态,积极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进一步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作者:白海力,系天津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集镇的管理办法 集镇的管理办法... 集镇的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强化热水镇关营集镇镇容和环境卫生管理,从根本上解决集镇交通不畅,脏、乱、差等问...
蛤蟆先生的希望读书心得 蛤蟆先...   《蛤蟆先生的希望》读书心得    如果你曾经没有接触过心理学,或者你刚刚踏入心理学之门,又或者你...
幼儿园各项管理制度 幼儿园各项... 幼儿园各项管理制度 一 ##市托幼机构生活制度 合理的生活制度是保证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儿...
顶岗实习学生守则 顶岗实习学生... 顶岗实习学生守则  顶岗实习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一名学生又是顶岗实习单位的一名员工,因此,顶岗实...
防暑降温工作的规定 防暑降温工... 防暑降温工作的规定 我国目前现行且约束领域相对宽泛的,唯一一部针对高温酷暑条件下,如何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