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加大生态修复力度
已修复“国宝家园”33万余亩
大熊猫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如今,随着各类保护举措的应用,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与数量呈不断增长趋势,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也从“濒危”降为“易危”。
如何实现对大熊猫更精确、更有效的保护?22日,在2025全球熊猫伙伴大会上举办的“创新驱动大熊猫高水平保护交流对话”中,来自动物保护研究机构和实践领域的专家学者、一线工作者聚焦大熊猫就地保护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开展深入对话。
2021年,跨越川陕甘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约72%的野生大熊猫在这里得到了有效保护。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片区通过实施加大生态修复力度等方式,系统性改善大熊猫栖息地质量。
“如今,四川片区已生态修复栖息地33万余亩,建设重点廊道7条,恢复竹林1.3万亩。”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景弘表示,片区还有序退出矿业权200宗、小水电249座。
大熊猫资源调查是为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而开展的系统性科学调查,通过掌握大熊猫种群数量、分布、栖息地状况等数据,能为后期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侯蓉表示,通过影像数据进行大熊猫的个体识别、年龄性别鉴定技术最近有了新的突破,通过综合大熊猫的面部、四肢、形体特征,在一个模型上融合起来进行判断,性别准确率达到95%以上,识别误差在1—2岁。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魏捷仪
上一篇:踏板摇醒的旧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