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新闻记者 吴梦婷
11月18日至19日,西宁市“薪火相传·焕彩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拉开帷幕。活动现场,观众被一件件精美的剪纸服饰所吸引。这些服饰上的花纹并非绣制或印刷,而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用传统剪纸技艺手工完成。
一场服饰秀里的文化元素
一件雪豹主题剪纸服饰尤为惊艳——从背面看,蝴蝶、花卉、一只成年雪豹与两只小雪豹的镂空图案与立体剪裁结合,展现了剪纸艺术与现代服饰设计的创新结合,引得观众纷纷驻足欣赏。
互动体验区,几名市民正围坐在剪纸艺人身边学习剪纸。剪刀在红纸上游走,片刻间,一只小狮子的轮廓跃然纸上。“老师,如果想要跟你一样剪出精美的作品需要学习多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河湟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姜有存耐心地聊起自己的创作故事。
“我没有上过专业美术班,七八岁就跟着母亲学剪纸、刺绣,剪纸的技艺来自母亲的启蒙和后天的学习,平日里看到好看的风景,我都会用心记下来,回去后剪出来。2004年,我拜师青海省工艺美术大师王凤英,之后专注学习剪纸。”姜有存回忆着学习剪纸的经历,但手上的动作丝毫未停,多年来学习剪纸的辛苦和喜悦都留在了一件件作品中。
剪纸与服饰的跨界“相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剪纸文化与当地的民俗、美学等元素息息相关。在河湟谷地,剪纸这门承载着千年岁月的手艺,正经历着从传统到创新的转变。河湟剪纸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代代匠人的坚守与创新中,持续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小时候,剪纸是过年时贴在窗户上或者社火道具上的年味,现在剪纸作品中不仅蕴含着当地的文化,相关文创产品更是热销。”姜有存说,去年,她创作的雪豹系列剪纸作品售出近千件,许多顾客慕名而来。她将传统剪纸纹样与野生动物元素、当地文化元素巧妙融合,让剪纸从民间艺术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
要说剪纸与服饰的跨界融合,开始于2019年。姜有存最初尝试将剪纸图案直接剪刻于纸张并缝制于衣饰,因为纸张容易破损,这些服饰并未出现在大舞台上。
经过多次尝试与学习,姜有存最终选用绒布与剪纸的结合。这种材质既保留了剪纸的细腻纹理,又兼具布料的柔韧性。一件剪纸服饰从设计构思到最终成型,需历经15天以上的精工细作。
“最初几年,在剪纸方面我没有收入,但就是放不下手中这把剪刀。”姜有存说,是对剪纸艺术的热爱让她相信老手艺不能失传。如今,剪纸服饰在时尚T台惊艳亮相,文创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
创新尝试 老手艺展新颜
从口传心授的童年记忆,到如今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服饰设计,姜有存用一把剪刀、一方红纸,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除了剪纸服饰,在剪纸材料的选择上,姜有存也大胆尝试。她不拘泥于常规的纸张,将目光投向丝绸之上。“起初只是想试试,没想到剪出来的丝绸纹样在阳光下会变换色彩,你看这只蝴蝶。”姜有存向记者展示最新的作品。近年来,姜有存成立了工作室,带动更多人传承非遗技艺,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除了在展演中亮相,如今,河湟剪纸这种指尖艺术一步步从民间沃土走向校园。今年是姜有存带着剪纸技艺走进校园的第11年。提起带着非遗进校园的感受,姜有存说,每次孩子们围着她学剪各种纹样,虽然有的学员年龄很小,却能把剪刀用得有模有样。看着他们认真学习的样子,更让自己坚定了要传承好这门手艺的决心。
西宁作为河湟文化的核心区,历史上是丝绸之路南路与唐蕃古道的交会之地,文化底蕴深厚。从建立健全非遗名录体系、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到推动非遗项目创新发展、加大非遗宣传普及力度,各类非遗体验活动常态化开展,让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近年来,西宁持续完善非遗保护体系,常态化开展活态展演、非遗体验、非遗进校园等活动。目前,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70项、代表性传承人678名,一张多层次、全覆盖的非遗传承网络已构建成型。
上一篇:一家体验店月收入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