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赵文娟 于娜 北京报道
“无论是医保还是药监,期待对于AI包括对于器械企业的创新有更多的包容和支持。”在11月21日举办的2025华夏大健康产业发展暨康复服务大会上,赛诺医疗董秘黄凯在圆桌对话中发出了这样的呼吁。
本次大会以“智领健康未来”为主题,在《AI医疗的规模化破局:从技术爆发到医疗价值兑现》圆桌环节,黄凯与迪安诊断、歌锐科技、医脉通等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了AI技术在医疗领域面临的商业化挑战。
作为血管介入器械领域的代表性企业,赛诺医疗已在美国进行FDA临床试验,并有一款产品获得FDA附条件批准,另一款产品获得FDA突破性器械认定。
构建产业生态需要多方协力
在圆桌讨论中,黄凯直指当前AI医疗领域面临的最大困境——支付端的缺失。
他结合血管介入领域的实际案例进一步阐述,虽然AI技术在血管介入领域已经展现出显著优势,比如通过大模型分析可以更精准地判断是否需要放置支架,但这些技术创新在商业化落地时却面临着共同的困境。
面对复杂的支付难题,黄凯提出了生态共建的解决方案。他强调,单靠企业自身无法突破这一瓶颈,需要构建包括政府、医保、商保、企业、医院、患者在内的全方位生态系统。
数据资产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数据资产化的实践角度,黄凯分享了赛诺医疗的经验与思考。他透露,公司在支架产品上市后积累了五六千例上市后临床实验数据,但这些数据的开发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
他用创新药的发展历程类比AI医疗,指出重大技术创新都需要经过较长的培育周期,“这一波的结果实际是2015、2016年甚至更早的资本、商业化的投入,我们最后看到的结果。像AI才刚刚开始,也需要各个方面的投入。”
黄凯强调,AI医疗作为一个新兴领域,更需要各方面的持续投入和支持。
在圆桌对话的最后,黄凯用一句话总结了他的核心观点:“无论是医保还是药监,期待对于AI包括对于器械企业的创新有更多的包容和支持。”
他的发言为AI医疗的讨论注入了重要的政策维度,提醒各方在热衷技术创新的同时,不能忽视制度创新的同步推进。作为在血管介入领域深耕近二十年的企业代表,黄凯的理性声音在AI医疗热潮中显得尤为珍贵,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衡视角。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