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自曝自己的酒量。他在《题子明诗后》说:“吾少年望见酒盏而醉,今亦能三蕉叶矣。”这里的“蕉叶”是指一种当时非常流行的蕉叶纹酒杯。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就珍藏有一件蕉叶纹水晶杯。
这件水晶杯是2008年长干寺地宫考古发掘的惊世发现之一,它高4.2厘米、长18.7厘米、宽7.1厘米,以整块天然水晶雕琢而成,器形宛如一片舒展的芭蕉叶——侈口浅腹,叶脉疏朗如自然生长,口沿一侧的扁扇形柄贴合手持弧度,器口镶银鎏金包边,既护住了水晶的脆薄边缘,又在莹白通透中添了一抹贵气,恰似给“冰叶”镶了一道金边。此器用整块莹洁的水晶碾磨而成,光亮澄澈,具有玻璃般的透明度,不做过多的细部装饰,恰如其分地呈现了符合宋代注重形神勾勒的简朴玉雕风格。
有趣的是,这件水晶杯最初还被误认作“玻璃杯”,因其水晶质地纯净透明,与现代玻璃的视觉效果相似,通过光性特征分析和红外光谱检测,才确认其材质为天然水晶,而非人工玻璃。在宋代,玻璃器皿虽属稀罕之物,但水晶制品更为难得,尤其是如此大块纯净的原料,需从信州(今江西上饶)灵山等产地远道运来,再经工匠精心雕琢,其价值远超玻璃器。专家介绍,至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水晶饰物则被赋予佛教的神秘色彩,更成为善男信女佩带之信物。此件蕉叶形水晶杯就是当时佛教信众一同瘗藏在地宫中的一件珍贵佛教艺术品。
那么苏东坡“三蕉叶”的酒量算不算大呢?可能只算一般。他在《题子明诗后并鲁直跋》中曾写道:吾兄子明,旧能饮酒。至二十蕉叶,乃稍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可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