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氨基观察)
转自:氨基观察
作者 | 武月
11月21日,礼来股价上涨1.59%,收于1059.70元/股,全球首家迈入“万亿美元俱乐部”的药企,也终于诞生了。
一直以来,万亿美元市值是科技巨头的专属领地。2018年,苹果成为美股首家万亿美元的巨头,此后跟进的8家企业中,6家均为科技公司,仅特斯拉与伯克希尔・哈撒韦两个 例外。
如今礼来的闯入,不仅再次改写了万亿市值俱乐部的行业构成,更彻底捅破了创新药行业的估值天花板。
市场沸腾背后,是一场关于“价值逻辑”的重构。过去十年,创新药企的市值天花板被锚定在千亿美元,国内在无数创新药企奋力攀爬,却始终难越雷池。
礼来的登顶证明,创新药的天花板,本质是想象力的天花板。当一款药物能撬动千亿美元市场、覆盖近亿患者,传统估值模型便显得苍白。
并且,万亿美元并非终点。大多数达成这一里程碑的科技巨头,随后都实现了数万亿美元的市值。只不过,专利周期的诅咒、技术迭代的焦虑、管线断层的风险……制药业的兴衰规律并未改变。
礼来用十年务实主义攀上巅峰,但这才是真正的试炼开端。
/ 01 /
减肥药,推开万亿美元大门
礼来的万亿美元之路,始于一款GLP-1双靶点药物替尔泊肽。2023年,其糖尿病版本Mounjaro销售额同比暴增970%,肥胖版本Zepbound上市首月即吸金1.76亿美元。
至2025年三季度,这两款药物合计销售额突破101亿美元,超越默沙东的K药成为新晋“药王”。
近期,礼来CEO戴夫・里克斯更是表示,公司产品在美国新增患者中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0%至75%。言下之意,替尔泊肽已成为GLP-1市场的主导力量。并且,礼来备受期待的口服小分子GLP-1药物orforglipron即将登场。
尽管部分临床数据曾让投资者略感失望,但礼来有望拿下首个口服小分子GLP-1药物的批件。
相较于传统GLP-1的肽类属性,小分子药物在生产成本上具备天然优势,更适合全球规模化推广。海外分析师十分看好这一点,认为小分子GLP-1药物“能够服务全球市场”,使礼来“具备奥福格列汀全球上市的绝佳条件”;Truist Securities分析师则预测,礼来的三款GLP-1药物的全球峰值将达到1010亿美元。
与此同时,美国市场降价的消息,也没有影响到投资者对减肥药的热情。
白宫的砍价能力并不逊于国内的集采。按照特朗普的说法,降价后,GLP-1类减肥针的月均费用为350美元(约2500元),并逐步降至245美元(约1750元),即将在美国上市的口服版则可能降至149美元(约1060元)。
尽管降价超过60%,但是礼来认为其能够以价换量。据其测算,目前美国仅有850万患者在使用肥胖症治疗药物,而与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的协议将直接带来4000万潜在患者,市场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
不少海外分析师认可这一策略,认为随着GLP-1市场从价格驱动转向销量驱动,礼来的生产规模与供应链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在注射剂市场稳步增长的同时,口服制剂的上市将打开更广阔的大众市场,销量增长带来的收益将轻松覆盖降价带来的压力,为万亿市值提供了坚实的业绩支撑。
在与白宫协议达成后,多位分析师也上调了礼来的目标股价。其中,花旗将礼来目标价提升至1500美元/股,对应市值高达1.4万亿美元,其分析师表示,随着Medicare对肥胖症治疗敞开大门,礼来的Orforglipron上市进程和市场渗透速度,将经历远超市场预期的“暴力”拉升。
华尔街又在形成一个新的共识。这也是减肥药被降价后,礼来股价不降反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 02 /
没有变的逻辑
2024年8月,礼来股价一度冲至967美元/股,市值突破9100亿美元——这时它距离万亿美元最近的时刻,仿佛只差临门一脚。
彼时,万亿礼来的呼声也达到了顶峰,然而股价却转头向下,2025年8月收盘价为731.1美元/股,市值为6900多亿美元,当月股价最低至621.5美元/股,市值只剩5800多亿美元。也就是说,一年间其市值蒸发3000多亿美元。
由于市场预期的变化及研发层面的不及预期,导致了这场暴跌。
然而,自8月低点至今市值突破万亿美元,礼来的股价涨幅超70%。短短3个多月的时间,有什么发生了变化吗?
严格来说,并没有,礼来还是那个礼来。正如蒸发3000多亿美元的市值,也并非礼来做错了什么,研发的不确定性本就是常态,但由于市场早已将预期拉满,产生了脱离现实的期待,最终在期待幻灭时,连正常的优秀都成了原罪。
如今的礼来,逻辑仍没有变。它的成功,本质上是一场务实主义的胜利。
虽然人们更迷恋FIC药物从0开始的成功,命悬一线和九死一生的剧情更符合人们的创新药研发艰难的认知,但是,回归商业世界,不是FIC不够好,而是BIC性价比更高。
礼来将这一哲学贯彻到极致,其管线中罕见FIC产品,大部分是me better药物。十年前尚未跻身全球前十的礼来,如今登顶行业之巅,依靠的正是这一战略:
其GLP-1受体激动剂度拉糖肽比利拉鲁肽晚上市五年,却凭借一周给药一次的便捷性实现反超;CDK4/6抑制剂阿贝西利作为全球第三个上市产品,通过结构优化实现弯道超车。除此之外,SGLT-2抑制剂、IL-17A单抗、JAK抑制剂等重磅产品,大部分也并非全球首创新药。
在创新药研发方面,礼来较少冒高风险去布局一些FIC靶点,更多的是在靶点相对成熟获得到验证后,快速跟进研发me better药物。眼下势头正盛的替尔泊肽,是首个GLP-1/GIP双靶点激动剂的同时,也是礼来基于其在代谢领域的深厚积累,不断迭代的成果。
当市场因短期数据波动恐慌时,礼来始终坚持务实的产品迭代逻辑,用一款又一款“更好用、更易普及”的创新药,用看似“保守”的策略,成就其万亿美元市值。
/ 03 /
创新没有终点
跻身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后,礼来将开拓制药行业一个新的未知领域。
与科技公司一旦突破万亿市值往往能迈向数万亿的更高峰不同,制药行业的专利周期性注定了“永续增长”的道路更加艰难。当畅销药物专利到期,生物类似药与仿制药的涌入会迅速侵蚀市场份额,让企业陷入“专利悬崖”的困境,曾经的畅销药也会从推高股价变为压制股价的存在。
对于礼来来说,这个挑战虽尚在远方,却又近在眼前。替尔泊肽的美国化合物专利将于2036 年到期,目前仍处于放量周期的早期阶段,但如何跨越未来的专利悬崖,成为决定其万亿市值能否持续的关键。
换句话说,如果礼来真想摆脱制药业的兴衰周期,就必须着手找到下一个划时代的药物。这并不容易。
好的一点是,礼来将靠减肥药赚到足够多的钱,这为其提供了充足的 “弹药”。分析师预测,从现在到2030年,该业务将产生1870亿美元的自由现金流,礼来可以用这笔钱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万亿美金的达成值得关注,但更关键的是“一旦钱到账”,礼来会做什么。对此,礼来CEO表示:“我们的支出能力正在上升,因此我们应该仔细考虑一切,但可能不会改变我们的原则。”他补充说,更倾向于早期研发投资,而不是大规模的、固定的收购,因为这些收购虽然能增加收入,却会抑制成长。
礼来正在追求它的下一个重大创新:其用于治疗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Kisunla已在美国获得批准,礼来正在将该药物作为这种无法治愈的脑部疾病的预防性治疗。
除此之外,礼来还在将代谢领域赚到的钱,大笔投入到更前沿的领域。近期接连完成两笔眼科CGT交易,以最高2.62亿美元收购Adverum拿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基因疗法Ixo-vec;与MeiraGTx达成合作,以7500万美元首付款、最高4.75亿美元里程碑款获得一款针对Leber先天性黑蒙4型的基因疗法全球权利。
这些基因疗法之于患者的革命意义,值得关注。然而,这些布局能否撑起又一万亿美元?答案取决于礼来能否证明,其他业务可以像GLP-1药物一样具有吸引力。
关于尚在远处的GLP-1专利悬崖,礼来CEO的回答更值得玩味,即打造“一个在专利周期之外仍具有持续竞争力的自费品牌业务”。
或许这个策略能否成功,将决定礼来是成为昙花一现的万亿巨头,还是真正跨越周期的医药传奇。
无论如何,礼来的万亿之路证明,创新药的价值天花板远未触及,但要守住这份荣耀,它必须像过去十年一样,始终保持奔跑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