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对母子在观看艺术家张天钢的作品《在蚁群中》。该艺术作品通过基于蚂蚁群体智能的蚁群算法,构建了一个名为“蚂蚁策展人”的智能策展系统,每天从蚁巢中出去寻找食物的蚂蚁会触发蚁群算法的运算,从而对数据库里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分类,完成展览策展。
11月22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青年艺术家许佩霖(左)和李芷暄在展览现场调试作品《风从何处来》。该作品选择了中国不同地区的8个代表性机场,各个风扇的风力大小根据其代表机场的客运出港数据不断变化,吹动铁网中的塑料泡沫飘移前行,试图呈现人们不断在社会中迁徙的“当代游牧”现象。作为2025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艺术与科技周期间的系列展览,“小径分叉的花园”从艺术、科学与人之间的互文关系出发,呈现不同知识路径如何在文明深处交会;“镜像世界:机器、算法与灵韵”则以艺术家的实验与技术的生成能力为切入,追问在算法与智能技术日益扩展的现实中,艺术的灵韵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1月4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11月22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两名小朋友在观看一件结合了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的作品。该作品由五个机器人组成,它们模拟人类团体游戏“传声筒”,共同完成对一个物体的描述和绘制。装置通过模拟后真相时代的信息传播过程,揭示了“失真”作为信息存在与流动的基本形式。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11月22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几名年轻人在观看华中科技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蔡新元的《失真的世界一一人工智能的艺术史》系列作品。该作品通过 AI 技术复现了从文艺复兴到当代艺术的经典画作,在这些 “失真”的艺术图景中揭示出技术偏见、算法选择与文化再现的复杂关系。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11月22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名参观者在拍摄一件装置作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11月22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两名年轻人在观看艺术家罗浅溪的作品《猜猜我有多爱你》。在成为全职母亲的十余年中,罗浅溪逐步建立起以“母性〞为核心的创作实践。该作品以口腔塑形的陶士文字为主体,探讨母职经验中的爱、责任与自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11月22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名艺术家向来宾介绍作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11月22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名小朋友在体验一款VR游戏。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11月22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名小朋友在体验一款互动游戏。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11月22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参观者们穿梭在艺术家袁松的系列作品《风景》中。作者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组合在一起,呈现出奇特的关系以及眼花缭乱的视觉景观,讨论在消费主义背景下的现实与虚幻。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11月22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名参观者在拍摄一件装置作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