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界”之后又多“两境”:车企需要何种身份的华为?
创始人
2025-11-22 18:05:32

导读:未来几年,决定汽车品牌存亡格局的或许将不再是技术本身,而是当智能化的技术底座逐渐趋同后,真正属于车企自身的那部分价值。

(文 / 观察者网 周盛明 编辑 / 高莘)

在11月20日举行的“2025华为乾崑生态大会”上,“奕境”和“启境”这两个让外界感觉到陌生的新品牌展现在大众视野前。

“奕境”对应东风汽车,而“启境”则对应广汽集团。根据华为官方的声明,这两个品牌均由车企和“华为乾崑”共同打造,定位为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

2025华为乾崑生态大会

2025华为乾崑生态大会

至此,除了纳入“鸿蒙智行”生态联盟的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五个“界”品牌之外,“奕境”和“启境”这两个“境”品牌则成为华为与车企全新合作模式下的首批成果。

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此浮出水面:在零部件供应模式、智选车模式和HI模式之外,华为为何还要与车企共创新品牌?

“五界”和“两境”,差异在哪?

目前车企与华为合作有三种模式,分别为“零部件供应模式”、“智选车模式”和“解决方案模式(即‘HI模式’)”。

其中,“零部件供应模式”即华为为车企提供电驱系统、雷达、智能座舱系统等标准化零部件和技术方案,这也是华为和车企之间早期、基础的合作模式。

与之相对,在“智选车模式”下,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最为深入。在该模式下,华为不仅深度参与产品定义、设计、营销和销售,华为也会开放部分终端门店作为这些车型的销售渠道,消费者也可直接通过华为商城App进行购车或预约。

目前,和华为采用“智选车模式”合作的车企统一并入“鸿蒙智行”生态联盟,其中包含5个以“X界”命名的汽车品牌。

鸿蒙智行联盟下的五大品牌 鸿蒙智行

与之相对,在HI模式下,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深度介于上述两种模式之间——虽然华为向车企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计算与通信架构、智能座舱、辅助驾驶、激光雷达等,但是华为并不会参与车企的产品定义、设计、营销与销售。

那么,今年新诞生的“奕境”和“启境”在华为与车企的合作中处于怎样的定位?

一位接近华为的消息人士向观察者网解释道:“目前,独立出来的‘引望智能’承接了原本华为车BU的业务,而‘鸿蒙智行’则仍属于华为终端BG。简单来说,引望智能也想和车企打造自己的生态联盟。”

此外,观察者网注意到,华为在“两境”品牌中的参与度相较于HI模式更进一步:华为会采用联合办公的形式深度参与产品定义、设计、研发等多个前置环节,也会参与品牌营销、用户生态等环节。

但是和“智选车”模式相比,“境”品牌不会进入华为终端门店销售、不会入驻华为商城App,车企将更大程度地保留品牌、定位和渠道的自主权,并且在整车生产上也将会有更高的参与度。

车企到底需要何种身份的华为?

华为和车企之间合作模式的多样性折射出一个现实的问题:车企到底需要何种身份的华为?

一方面,随着高阶辅助驾驶、智能座舱等技术的渗透率不断提升,中国消费者对此类技术的态度逐渐转变,智能化水平的高低开始直接影响购车决策。

在这种趋势中,传统车企所缺乏的智能化研发能力让产品的竞争力逐渐降低,“希望快速补齐短板”的焦虑情绪蔓延。

另外一方面,“智选车”模式下的鸿蒙智行虽然目前增长强劲,但不少车企对于华为在其中的主导地位望而却步,甚至担忧会丧失品牌的主导权。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就曾回应为何坚持采用HI模式与华为合作:“长安的战略,是做汽车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不能是别人的品牌,如果是做别人的品牌,那就不对了。长安做事情,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因为其他模式我认为是有问题的。”

有“HI”标识的阿维塔11 阿维塔

朱华荣的担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车企与华为在合作中的困境——当两个领域的巨头共舞,如何保持步调的平衡是一个难解的问题。

现在来看,被认为最均衡的HI模式,却未获得理想的市场反馈。曾经选择HI模式的北汽极狐、广汽埃安和长安阿维塔,如今也只有阿维塔还在坚持。

那么,比HI模式更深入、比智选车模式更灵活的“境”品牌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吗?

迷雾仍存

从目前来看,“境”品牌的发展仍有不小的挑战:华为需要在过往合作的车企间努力寻找平衡,而车企需要思考如何做出差异化。

例如,相比HI模式,华为在“境”品牌中的参与度更深——这难免引起部分车企的担忧。

所以在广州车展期间,华为和阿维塔也顺势深化了合作,双方将HI模式升级为HI PLUS联合共创模式,合作范围扩展至用户洞察、产品定义及整合营销等全领域。

此外,东风岚图、广汽传祺已经在多款车型的传播中强调了来自华为乾崑的技术赋能。如果选择将“含华量”当做传播亮点,那么当“奕境”和“启境”的产品问世,车企则必须思考多品牌的定位问题和差异化策略。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随着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模式不断增多,其带来的解释成本也随之上升。

对车企而言,如何在和华为的合作中保持平衡,而不是在“含华量”的内卷中被反向同质化?对华为而言,如何在做大生态的同时,真正让不同模式的伙伴都看到各自的空间?

这些问题短期内都不会有标准答案。不论是“五界”还是“两境”,他们都是车企和科技型企业在跨界融合中的一次次试探。合作越深入,边界越需要重新划定。

未来几年,决定汽车品牌存亡格局的或许将不再是技术本身,而是当智能化的技术底座逐渐趋同后,真正属于车企自身的那部分价值。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家“艺”起秀(show) 西... 11月22日,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在缤纷剧场举办了一场“大家“艺”起秀(show)”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
康缘药业研发实力居冠,“一体两... (来源:衡水日报)转自:衡水日报在“2025PDI医药研发·创新大会暨中国药品研发百强榜发布会”上,...
近400支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报名...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李争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任明超)记者日前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了解到,...
哈尔滨机场受雾霾天气影响,32... 11月22日,哈尔滨机场遭遇雾霾天气。记者从哈尔滨机场获悉,截至16时40分,22日计划起降的400...
结构其实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了一个... (来源:董秘俱乐部)第七届中国董秘峰会圆满结束峰会介绍中国董秘峰会是聚焦董秘群体、资本界与企业服务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