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未来几年,决定汽车品牌存亡格局的或许将不再是技术本身,而是当智能化的技术底座逐渐趋同后,真正属于车企自身的那部分价值。
(文 / 观察者网 周盛明 编辑 / 高莘)
在11月20日举行的“2025华为乾崑生态大会”上,“奕境”和“启境”这两个让外界感觉到陌生的新品牌展现在大众视野前。
“奕境”对应东风汽车,而“启境”则对应广汽集团。根据华为官方的声明,这两个品牌均由车企和“华为乾崑”共同打造,定位为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
2025华为乾崑生态大会
2025华为乾崑生态大会
至此,除了纳入“鸿蒙智行”生态联盟的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五个“界”品牌之外,“奕境”和“启境”这两个“境”品牌则成为华为与车企全新合作模式下的首批成果。
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此浮出水面:在零部件供应模式、智选车模式和HI模式之外,华为为何还要与车企共创新品牌?
“五界”和“两境”,差异在哪?
目前车企与华为合作有三种模式,分别为“零部件供应模式”、“智选车模式”和“解决方案模式(即‘HI模式’)”。
其中,“零部件供应模式”即华为为车企提供电驱系统、雷达、智能座舱系统等标准化零部件和技术方案,这也是华为和车企之间早期、基础的合作模式。
与之相对,在“智选车模式”下,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最为深入。在该模式下,华为不仅深度参与产品定义、设计、营销和销售,华为也会开放部分终端门店作为这些车型的销售渠道,消费者也可直接通过华为商城App进行购车或预约。
目前,和华为采用“智选车模式”合作的车企统一并入“鸿蒙智行”生态联盟,其中包含5个以“X界”命名的汽车品牌。
鸿蒙智行联盟下的五大品牌 鸿蒙智行
与之相对,在HI模式下,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深度介于上述两种模式之间——虽然华为向车企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计算与通信架构、智能座舱、辅助驾驶、激光雷达等,但是华为并不会参与车企的产品定义、设计、营销与销售。
那么,今年新诞生的“奕境”和“启境”在华为与车企的合作中处于怎样的定位?
一位接近华为的消息人士向观察者网解释道:“目前,独立出来的‘引望智能’承接了原本华为车BU的业务,而‘鸿蒙智行’则仍属于华为终端BG。简单来说,引望智能也想和车企打造自己的生态联盟。”
此外,观察者网注意到,华为在“两境”品牌中的参与度相较于HI模式更进一步:华为会采用联合办公的形式深度参与产品定义、设计、研发等多个前置环节,也会参与品牌营销、用户生态等环节。
但是和“智选车”模式相比,“境”品牌不会进入华为终端门店销售、不会入驻华为商城App,车企将更大程度地保留品牌、定位和渠道的自主权,并且在整车生产上也将会有更高的参与度。
车企到底需要何种身份的华为?
华为和车企之间合作模式的多样性折射出一个现实的问题:车企到底需要何种身份的华为?
一方面,随着高阶辅助驾驶、智能座舱等技术的渗透率不断提升,中国消费者对此类技术的态度逐渐转变,智能化水平的高低开始直接影响购车决策。
在这种趋势中,传统车企所缺乏的智能化研发能力让产品的竞争力逐渐降低,“希望快速补齐短板”的焦虑情绪蔓延。
另外一方面,“智选车”模式下的鸿蒙智行虽然目前增长强劲,但不少车企对于华为在其中的主导地位望而却步,甚至担忧会丧失品牌的主导权。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就曾回应为何坚持采用HI模式与华为合作:“长安的战略,是做汽车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不能是别人的品牌,如果是做别人的品牌,那就不对了。长安做事情,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因为其他模式我认为是有问题的。”
有“HI”标识的阿维塔11 阿维塔
朱华荣的担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车企与华为在合作中的困境——当两个领域的巨头共舞,如何保持步调的平衡是一个难解的问题。
现在来看,被认为最均衡的HI模式,却未获得理想的市场反馈。曾经选择HI模式的北汽极狐、广汽埃安和长安阿维塔,如今也只有阿维塔还在坚持。
那么,比HI模式更深入、比智选车模式更灵活的“境”品牌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吗?
迷雾仍存
从目前来看,“境”品牌的发展仍有不小的挑战:华为需要在过往合作的车企间努力寻找平衡,而车企需要思考如何做出差异化。
例如,相比HI模式,华为在“境”品牌中的参与度更深——这难免引起部分车企的担忧。
所以在广州车展期间,华为和阿维塔也顺势深化了合作,双方将HI模式升级为HI PLUS联合共创模式,合作范围扩展至用户洞察、产品定义及整合营销等全领域。
此外,东风岚图、广汽传祺已经在多款车型的传播中强调了来自华为乾崑的技术赋能。如果选择将“含华量”当做传播亮点,那么当“奕境”和“启境”的产品问世,车企则必须思考多品牌的定位问题和差异化策略。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随着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模式不断增多,其带来的解释成本也随之上升。
对车企而言,如何在和华为的合作中保持平衡,而不是在“含华量”的内卷中被反向同质化?对华为而言,如何在做大生态的同时,真正让不同模式的伙伴都看到各自的空间?
这些问题短期内都不会有标准答案。不论是“五界”还是“两境”,他们都是车企和科技型企业在跨界融合中的一次次试探。合作越深入,边界越需要重新划定。
未来几年,决定汽车品牌存亡格局的或许将不再是技术本身,而是当智能化的技术底座逐渐趋同后,真正属于车企自身的那部分价值。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