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遵义晚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做的非遗竹编画,图案取材于杨粲墓主墓室的忍冬纹石刻,它的含义是永恒的生命”。11月22日,一场名为“竹韵经纬,纹承古意”的非遗沉浸体验活动在杨粲墓博物馆温情启幕。来自全市的10多位中小学生,亲手将冰冷的石刻纹案,编织成充满温度与生命力的竹编画作。
据悉,本次活动由杨粲墓博物馆主办,旨在深度挖掘杨粲墓石刻中的经典纹样,特别是寓意吉祥的“忍冬纹”,并将其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技艺进行创新性融合。这不仅仅是一场手作体验,更是一次从眼到心,再到手的深度文化溯源之旅。
活动伊始,林天盈和李子渝两位“小小讲解员”的精彩导览便赢得了满堂喝彩。他们引领参大家参观杨粲墓博物馆,并重点解读忍冬纹回旋卷涡所蕴含的“吉祥如意”之美。当听到这些古老纹样因其连续与对称的几何特征,恰好能与竹编的“经纬”技法完美契合时,参与者们已跃跃欲试,眼中充满了对即将开始创作的期待。
在随后的竹编画制作环节,竹编导师娓娓道来竹编的历史与“挑一压一”的工艺奥秘。当以忍冬纹为蓝本设计的图稿和精美的成品范例展现在大家面前时,现场响起一片赞叹之声。在导师的耐心指导下,参与者们纷纷动手,沉浸于指尖的艺术创造。
现场只见,一双双手小心翼翼地将竹篾固定为“经线”,仿佛为作品搭建起骨骼;随后,各色竹篾作为“纬线”在指间灵巧穿梭,通过“挑”与“压”的反复,石刻上那道劲的忍冬纹轮廓,竟在经纬交错间逐渐清晰、丰满起来。
“没想到博物馆里冷冰冰的石刻,能在我手里变成这么一幅有温度的作品!”林天盈捧着自己完成的竹编画,开心不已。
主办方表示,此次“竹韵经纬,纹承古意”活动,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一次生动实践。它通过精讲导览与手作实践的深度结合,不仅让参与者领略了石刻的雄浑与竹编的灵秀,更完成了将古典美学进行当代创意转化的探索。当古老的忍冬纹在崭新的媒介上焕发生机,传统文化的种子,也悄然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