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儿童日:响应“气候担当”,全国48城青少年共同守护未来
创始人
2025-11-22 17:50:20

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2025年11月20日,在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校园里举办的世界儿童日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向观众介绍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解决方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供图

华夏时报记者 文梅 见习记者 李氏琼 北京报道

日益频繁的洪水、逐渐增多的极端天气……在《巴黎协定》达成的十周年,全球平均地表气温比工业革命前升温暂时性突破1.5℃。气候变化已经不再是遥远的未来式威胁,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危害,给全球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桑爱玲(Amakobe Sande)公开表示:“气候变化不仅是环境问题,也是一场儿童的权利危机,每个孩子都有权利在安全、清洁、可持续的环境中成长。”

未来属于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气候社会,本质上是为下一代守护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这既需要成年人的坚守,更离不开青少年的主动担当。“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力量。”在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矫梅燕看来,青少年的参与度决定着气候治理的可持续性。

11月20日,以“敢作气候担当,点亮儿童未来”为主题的世界儿童日活动在北京科技职业大学举办。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携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及中国气象学会,聚焦于青少年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所采取的一系列积极行动与创新探索。

贴近生活、具备温度的“气候担当”

世界儿童日设立的意义在于唤起全世界进一步倾听儿童呼声,关心儿童权利。在活动现场,《华夏时报》记者听到不少青少年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我们好奇数字时代的电子设备会不会影响到碳排放,结果发现公众在数字碳排放的认知和行动上有显著差距。事实上,每一次刷视频、开视频会议都在产生碳排放,而且数量比想象中大得多。”

“我们发现人们对气候数据很敏感,会因为它的变化而产生情绪波动,但同时不少人又很难长久坚持做低碳活动。所以我们想用情感来链接气候行动,让持久性参与环保行动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选择。”

在好奇心驱动下,青少年关于气候变化的讨论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可以落地的,是贴近生活,具备温度的。“数据显示,近70%的中国儿童每年面临六次以上的热浪侵袭。但他们并不是消极地等待帮助,而是积极地开展行动。”桑爱玲表示,“青少年将课堂变成了讨论气候方案的‘实验室’,将社区变成了制定气候方案的‘创新中心’,并且向世界展示了他们是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设计者。”

记者了解到,此次世界儿童日活动恰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举办,中国青少年代表龚奕帆和常耘歌在会议期间展示了自己的创意方案。

“我意识到气候危机是一幅由无数碎片拼成的全景图,我们每个人都只拿着其中的一小片。所以,解决气候问题,不能只盯着自己手中的那一小块,更需要去倾听和理解他人的碎片。”龚奕帆向《华夏时报》记者分享,他在参加COP30后,对如何更好地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更深。

“气候担当”不止于世界儿童日

全球追求碳中和的趋势并非昙花一现,青少年对气候议题的关注也不止停留于世界儿童日。

“坚持和突破的体育精神,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同样是重要的。所以,只要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坚持下去,就会让未来变得更好。”活动中,谈到如何更好地让青少年践行气候行动,作为“敢作气候担当”气候行动守护者,世界冠军陈芋汐分享:学会责任与担当,坚持从身边事做起就能产生影响,而不断创新的解决方案则是让行动更持久。

此次世界儿童日主题活动,意味着为期六个月的“敢作气候担当”2025中国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倡导活动渐入高潮。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今年5月,“敢作气候担当”活动面向全国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征集气候行动项目案例,全国48个市县及30余所项目学校同步响应,最终收到来自15个省份的作品。这些作品涵盖多个维度,既有“减缓气候变化”的可再生能源模型,也有针对本地特点设计的“适应气候变化”的项目方案,甚至还有感知气候变化的小程序等数字化成果。

在所有提交的作品中,超过20%来自中西部地区。对气候问题的关注与担当,并不因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各个地方的青少年都关注着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对青少年而言,除了提升气候认知,更需要挖掘自身潜力,引导其未来持续发力的可能。正如桑爱玲所说:“青年一代将重新定义可持续生活的内涵,助力搭建科学与社会、政策与民众、希望与行动之间的桥梁。”如何搭建气候议题与教育、职业等领域的衔接平台,汇聚知识资源和经验教训,也是气候治理的重要课题之一。

例如,将绿色技能教育接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院校,不仅能够赋能青少年积极主导创新解决方案,还能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抓住绿色经济带来的机遇。目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教育部合作开展的项目正在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和海南省技师学院落地生根。

“我在绿色技能课程中学到最多的,是如何用更少的材料实现保护环境的功能,如何通过可降解材料设计‘可延续的包装’。”来自海南省技师学院的19岁学生黄丽芬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青年人的声音是有力量的,她希望通过学习和实践,以更专业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全球首架“水上飞的”成功起降 ...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看看新闻Kn...
中超落幕!北京国安第四名,法比... 11月22日,北京国安队在2025赛季中超收官战中主场迎战梅州客家,法比奥上演大四喜,帮助国安队5比...
白猪巨头纷纷转身,黑猪背后隐藏... (来源:猪兜)在我国生猪产业面临成本高企、市场波动频繁的背景下,黑猪作为具有本土特色和优质肉质的猪种...
爱旭股份联合TaiyangNe... 近日,爱旭与行业权威媒体TaiyangNews在德国慕尼黑成功联合举办 “德国安装商BC研讨会”。I...
仅仅三年,从华为乾崑智驾ADS...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宁南山)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