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她认为:“我们弘扬的教育家精神,是教师群像的精神呈现,而不是聚焦具体的人。”在她的眼里,“我们弘扬的是聚焦‘中国’的教育家精神,是美国没有的,德国没有的,日本没有的,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本周,在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中心,申城几代教育人共聚一堂。“行动中的教育家精神——人民教育家于漪教育教学思想学习研究主题活动”在此举行。当96岁高龄的于漪老师以笔谈的形式将上述观点呈现在大屏幕上时,引发了全场持久共鸣。
在教育领域,教育家只能是少数,但做一个尽职尽责的“常人”教师,可以吗?应该如何用教育家精神塑造教师的精神世界?上海市政府参事袁雯多年担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她介绍,去年,上师大面向全体大三师范生开设“零”学分必修课——《教育家精神》,课程设置了七项“挑战性修炼”作为最终考核依据,包括撰写一份中国传统教育家研究报告、提炼一位当代优秀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描绘一名儿童的生活世界、举办一期爱心学校或者暑托班、担任一次于漪教育教学思想场馆宣讲员、参加一次教育家精神宣讲大赛、撰写一篇《我的教育信念》等。袁雯说,虽然“零”学分,但同学们的反馈令人欣慰,有学生说,“诸多教育家的思想与实践如璀璨星辰,指引着我对数学教育的探索方向,首当其冲的是对教育事业深沉且纯粹的热爱。这份爱意味着不将数学知识单纯视为冰冷的公式、定理,而是看作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神奇钥匙”。
“育人绝不能异化为育分。于老师几乎是大声疾呼,要从分数和考试中‘突围’。她说,我的学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他们都是家庭的宝贝,是国家的宝贝。我当老师,对越是所谓的‘问题学生’和‘问题孩子’越是有点‘偏爱’。再差的学生、再少人关注的学生,在于老师眼里都是宝贝。”说起于漪老师的教育小故事,第十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如数家珍。
在主旨报告中,王荣华强调,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的国家使命和人民立场;其核心和原点,是回答好教育本质是“育人”还是“育分”的根本问题;其实践路径,是实现“德智融合”“教文育人”;其学术升华,是构建中国教育学和教师学的自主话语体系。于漪老师的成长成功之路生动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引领意义,也为广大教师的成长成功指明了一条“正道”。要积极推进“行动中的教育家精神”系列活动,打造研究、实践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升级版”,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上海智慧和上海方案。
值得期待的是,于漪老师亲笔增补3万余字的新版《岁月如歌》已正式出版,活动现场,赠予9所“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项目校。目前,上海也已启动“教育家精神”实践基地建设,立项28个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与实践项目,开发40余门配套课程。这些举措将推动教育家精神从个体引领转化为群体行动。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