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紫竹院公园待月轩旁的竹林边,笛音刚落,围观人群中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喝彩声。中国歌剧舞剧院竹笛、排箫演奏员孙楚泊,向里三层外三层围聚的观众鞠躬致谢。这场公益演出,已从最初的鸽子广场“迁移”至这片更宽阔的场地,而人气也随场地同步扩“容”,较往日翻了近3倍。
孙楚泊在公园演奏,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有人从湖北陕西远道而来
11月13日,本报以《紫竹院公园来了殿堂级演奏家》为题,报道了孙楚泊走出剧院、走进公园开展公益演出的故事,头版刊登的巨幅照片让这位青年演奏家被更多百姓熟知。慕名而来的观众不仅覆盖北京各区,更有从湖北、陕西等地远道而来的乐迷。
“孙楚泊吹奏的《秦腔即兴曲》火到了我们陕西,她把秦腔的韵味吹得淋漓尽致,勾起了秦人的故乡情,真是吹进了我们心里!”63岁的王尚民是一名“音乐发烧友”,此次专程从西安赶到北京,就为聆听孙楚泊的现场演奏,还准备连听两场,“这样级别的演奏,在音乐厅买张门票至少得800元,在这儿既能免费听,还能和演奏家互动,太值了!”
“你看她多亲切,哪儿有架子”
当吹奏《龙船调》时,孙楚泊主动邀请全场观众互动:“妹娃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吗?”台下观众齐声应答:“我就来推你嘛!”一唱一和间,气氛达到高潮。
“你看她多亲切,每吹完一首就跟大伙儿唠两句,哪儿有半点‘艺术家’的架子!”丛大妈听得入了迷,“好多老年人不会唱歌、跳舞,平时就闷在家里,自打知道孙楚泊在公园公益演出,大家都愿意走出家门,追着她去各个公园。”
最让观众动容的,是演出中那份毫无距离的情感共鸣。当《北京的金山上》悠扬的笛音响起,观众们不约而同地齐声歌唱,打着节奏。71岁的马功福已是听了12场演出的“忠实粉丝”,“孙楚泊吹到动情处会红眼眶,我们也跟着流泪。她笑的时候,我们心里也甜滋滋的,这才是心贴心的演出啊!”
现场观众拿着《北京晚报》“追星”
演奏现场,有观众拿着11月13日的《北京晚报》找孙楚泊签名。坐在第一排的卞大妈特意从百子湾赶来,她也是看了晚报的报道后,第一次到现场一睹孙楚泊的风采。“隔着屏幕看总是不过瘾,现场听这笛音更透亮,感染力真不一样!”卞大妈感慨,“孙楚泊真是给专业演奏家立了个好榜样,起了个好头!把殿堂级的高雅音乐送到老百姓跟前,让我们能实实在在享受到艺术之美。我们追的不是星,是她愿意为老百姓演奏的这份精神!”
从《扬鞭催马运粮忙》《赛马》等经典民乐,到《万泉河水》等流行曲目,观众喜欢听啥,孙楚泊就吹啥。当天,由于现场人数越聚越多,出于安全考虑,演出仅进行了一个小时,但观众意犹未尽。“我会找更合适的场地和途径,继续把这样的民乐演出带给大家。”孙楚泊说。
本报记者 褚英硕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