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与特色农产品
文创产品
稻田一景
烟花表演
上海工艺美院师生
亲子活动
充满田园气息的文创摆件陈 琳
稻浪翻涌间,华服与珠翠相映;田埂阡陌上,创意与乡土共生。当上海的乡村以稻浪为幕、土地为纸,一场场融合生态智慧与美学创意的实践正在上演。从稻田巡礼到各郊野的艺术展演,从传统农活的创意转化到城乡资源的双向奔赴,乡村不再是单纯的农耕场域,更成为承载文化、治愈心灵、链接城乡的新空间。这场扎根泥土的美学革新,不仅让乡村振兴有了可感的温度与质感,更书写出都市与乡村双向滋养、共生共荣的时代新篇。 ——编者
金黄的稻浪是舞台,辽阔的蓝天是幕布。当身着隋唐宋明历代华服的模特,头戴珍宝冠饰,从田埂缓缓走来时,历史与当下在此刻交融。隋代萧皇后的庄重,唐代公主李倕的雍容,宋代皇后“龙凤花钗冠”的繁复华美,明代皇后“九龙三凤冠”的威仪……史册的华章在田间地头化作了流动的画卷。风吹过,稻穗低下头,与冠冕上摇曳的珠翠轻轻致意,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这是本月在上海崇明岛乡聚公社上演的四园共生稻田秀板块之一——“霓裳珠翠·稻田巡礼”。景观设计师俞昌斌与华润置地&万象服务旗下润泽美好经过十年酝酿,在这座国际生态岛上,以天地为幕、稻穗为章,用最诗意的方式,向世界诉说中国的生态智慧与乡村新篇。
设计的巧思,让乡土与时尚完成了惊艳碰撞。不只崇明岛乡聚公社,这个丰收季,上海的乡村纷纷奏响创意交响曲。当丰饶的物产升华为丰盛的美学,稻浪间勾勒出一幅城乡共生、情感共鸣的崭新图景。“国际设计之都”上海的乡村振兴,不再是城市单向的输入与帮扶,而是一场场引领人们重新发现乡村价值、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田埂美学
重塑乡村的“意义浓度”
当创意扎根于泥土,便拥有了蓬勃的“生长性”。在崇明岛乡聚公社金黄的稻浪中,“设计减法”的巧思上演,让农事劳作升华为艺术创作。当镰刀划破稻田的肌理,来自都市的家庭携手,合力在大地上画出一个“和”字,田埂成了传递深层寓意的自然画布。
复刻“霓裳珠翠”的巧思更令人惊叹:古人点翠用的翠鸟羽毛,在这里被换作了来自土地的玉米皮。当指尖将金色的玉米皮染成温润的蓝,再细细镶嵌,展现的不仅是工艺传承,更是一种与自然共生的深邃智慧。用俞昌斌的话来解释,土地不仅能馈赠粮食,让人在唇齿间体味真实的丰收,同样也能创造美丽,成就田埂美学的丰厚献礼。
在金山区朱泾镇新泾村的“稻花湾”,《母亲与大地》稻田艺术展正在旷野间自然生长。策展团队“gaibe隔壁”秉持“未完成”的理念,让田埂成为培植灵感的沃土。主创李相宜对媒体直言:他们想创作的艺术从不是运抵田间的成品,“而是顺着田埂的肌理,从泥土里自然‘生长’出来的”。
巨型母鸡竹构在风雨淬炼下愈发坚韧,恰似母亲因爱而强大;《是太阳,也是眼睛》的灵感,源自田埂上父母的温柔凝视、村民擦肩而过时的淳朴笑颜。田埂上的寻常瞬间,都成了美学创作的养分。这些艺术装置坦然接受日晒雨淋,木栈道沿田埂蜿蜒伸展,引观者步入稻浪深处,在沙沙声响中完成与作品的共创。
与此同时,松江拾柒棉农场摇身变为炫酷的稻田T台。今年丰收季,农场联合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华亭芳菲”旗袍队及非遗钩花、善意纤维萨哈绒等团队,以无垠稻浪为幕、蜿蜒田埂为台,呈现了一场“善自然”沉浸式时装秀。
模特身着拾柒棉文化衫、丝绸旗袍,搭配萨哈绒围巾与非遗钩针饰品,在稻浪间信步。设计师以传统扎染工艺为基,融合数字AI设计与钩针技艺,革新面料表达,让每件作品既藏深厚文脉,又透着贴近自然的艺术张力与时代气息。古老的农耕文明与当代设计美学,在稻香中完成了一次奇妙的对话。
田埂美学在互动中愈发鲜活。华润置地华东大区与万象服务致力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打造润泽美好社区运营品牌,积极孵化润泽乡土社群主理人品牌,生动践行党建引领点燃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同样,乡村也成了激发年轻人创作潜能的舞台。今年,上海大学生国际乡村创意营走进张堰古镇,学子们与本地农户、厨师携手,将在地风物淬炼成惊艳味蕾的创意佳肴;以全新品牌策略与视觉设计,为古镇农产品、民宿与文旅空间赋能,让传统产业在创意加持下,生长出契合当下审美的新意义。
双向滋养
城乡关系的“温情转译”
正如俞昌斌所言,乡村振兴需要建立平等的城乡观——它从不是都市对乡村的单向“拯救”。上海的乡村以宁静质朴,成为疗愈城市心灵的精神原乡;都市则以创意与活力反哺乡村,在双向奔赴中完成温情转译与深度融合。
在嘉定马陆镇大裕村,由世界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打造的嘉源海美术馆静卧于金黄稻浪之畔。“建筑与光影”的设计理念,在稻禾荣枯、四季轮转中得到生动的诠释。
这里的“稻浪丰收季”,将非遗绒绣展、稻田治愈跑、亲子收割体验巧妙嵌入自然场域,让农耕劳作成为人们与土地、季节对话的庄严仪式。美术馆内藏着静谧的图书室,暖阳透过落地窗洒在书页上,窗外是翻涌的金色稻浪。都市人在此沉浸于艺术与文字,在稻香与静谧中卸下疲惫,完成一场身心疗愈的深度对话。
在金山区枫泾镇中洪村,阿林有机农场为给心灵寻找庇护所的人们搭建了互助共生的港湾。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抑郁症的白领在此从事简单的田间劳作,在纯粹的自然环境中彼此支持、相互疗愈,不少人脸上重现了久违的笑容。
一位放弃市区高薪工作的青年,带着对自然的向往扎根于此,打造的“闲田有机生活小院”,成了许多城市人逃离喧嚣、拥抱慢生活的“秘密基地”。“在写字楼盯监视器,不如在田间看蔬菜抽芽”,他的话引发了志同道合者的共鸣。
乡村的土地不仅滋养作物,更以生长的力量治愈人心;广阔天地与宁静氛围,为追求品质的都市人开辟了生活新可能。而都市人的审美与活力,则为乡村注入了崭新业态与持续魅力。这种基于价值认同与生活选择的共生关系,正是城乡融合最牢固的根基。
在宝山沈杨村的花卉大棚里,“檐下花园solitude”以更细腻的日常,诉说着城乡双向滋养的温情。五位曾深陷都市快节奏的景观设计师,选择按下生活“暂停键”,在此打造了集花园、咖啡、设计于一体的复合美学空间。它既是游客歇脚的“屋檐”,也是主理人们安放家庭理想的“世外桃源”。孩子们在这里发现,“鹿角蕨的叶片真如鹿角般别致”;父母们则在拼装家具、移栽植物的过程中,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努力生长”的力量。显然,这比书本教育更具温度。
从崇明岛四园共生稻田秀到沪郊的多元实践,上海正以其特有的细腻与前瞻,在丰年稻浪中书写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共生答卷。当都市与乡村不再彼此眺望,而是在同一片稻浪中看见自己的未来,乡村振兴便从一项发展战略,落地为一种可感、可触、可共鸣的日常生活。这不仅是土地的丰收,更是一座城市文明肌理在生长过程中厚重深沉、温润绵长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