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11月21日,“大江奔流次第争芳——长江文化发展趋势学术研讨”江河智库论坛成功举办。作为2025长江文化南京论坛的重要平行论坛,大会集聚了来自长江流域多所高校、科研智库机构及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展开深入研讨,为流域高质量发展与文明建设献智献策。
溯源文化根脉,解码文明基因
长江文化绵延千年,其精神内核与发展理念深刻塑造着民族特质,专家们从文明起源与生态哲学维度,探寻长江文化的根源密码。
长江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田泽新致辞表示,在新时代文化发展使命引领下,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与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大保护深度融合,必将成为驱动流域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助力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强大力量。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认为,长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世界最早的稻作农业,推动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手工业繁荣,铸就了中华民族韧性、协作与创新的精神内核,使其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学标在“长江治理的范式转型与文明反思”分享中呼吁,长江治理需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共生”,要挖掘传统生态智慧,避免文化沦为旅游商品,实现文化传承与生态自觉的辩证统一。
解读流域与城市,凸显时代价值
聚焦流域内不同区域的文化实践,专家们结合地方特色,为长江文化与城市发展、产业融合提供案例参考。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城市战略咨询部主任王晓静阐释了长江与上海的互促关系。她表示,上海所孕育的海派文化,是长江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创新表达,应把握长江经济带龙头位置,深化生态修复与区域协同,成为长江文明对话世界的窗口。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叶元琪研究认为,江苏长江文化具有包容、进取、和谐、开放等六大核心特质,建议围绕“一主八支四片”空间格局,在保护、协同、品牌、资金等方面发力,孵化前瞻性重点工程,撬动江苏段文旅融合与产业发展。
安徽省社会工作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吴树新表示,安徽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为抓手,已打造马鞍山李白文化、黄山鱼灯非遗等案例,形成了彰显安徽特色的长江文化样板。
重庆智库暨大运河智库创始人、理事长、首席研究员,长江国家战略研究院院长王佳宁认为,当前重庆、湖北、江苏、安徽等地已在长江文化研究领域形成领先态势,“十五五”时期要推动长江文化研究与黄河、大运河文化研究协同创新,产出更多高质量决策咨询成果。
把脉研究趋势,献策传播创新
聚焦文艺创作、学术动态与传播痛点,专家们为长江文化价值转化支招。
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教授、二级研究馆员,中国文化馆协会原副理事长戴珩认为,2024年以来长江主题文艺创作合力增强,未来需树立“大长江文化”观念,整合流域资源,强化规划扶持,让民众广泛参与创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雷丁学院院长、教授周锦介绍,2024-2025年长江文化研究呈现多维度深化发展态势,注重通过多学科融合实现其时代价值。学术研究集中于武汉、北京、南京等城市,形成以小规模合作为主的学者网络,并逐步探索出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的路径。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副主任吴琼认为,传播长江文化面临学术与大众认知脱节、地域文化叙事碎片化等挑战。建议深化智库研究与媒体传播的双向赋能,让更多学术成果“活起来、传出去”,助力各地加快塑造地域长江文化品牌,提升文化附加值,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差异化竞争力。
西华大学副教授、一级注册建筑师丁玎以“万里长江第一古镇”李庄为案例介绍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并建议从数字赋能、精英驱动、体验吸引、产品创新等维度发力,让长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跨界对话,共谋发展新篇
在“长江文化与城市文明”跨界对话环节,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多维度探讨长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共生关系。
对话环节《文明》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娄晓琪提出,长江文明需通过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及县域单元共同展现,形成完整体系;扬州大学长江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姚冠新指出,文化与城市通过转化、互促等机制共生共融,需以文化引领城市发展;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邓为介绍湖北通过艺术季、研究院、传播中心推进有组织的文化生产与传播的模式创新。
长江水利委员会宣传出版中心水文化建设处处长易文利提出了“自然长江—治水长江—生态长江”的发展脉络;《大江学术》执行主编王光艳则指出,应推动文化从“外在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基因密码”,以人文经济学理念引领长江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樊志宏在学术总结中提出三大方向:深化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包括文明初溯和现代化内生性溯源;加强文化价值的创新转化,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推动文明范式创新;构建多层次对话平台,面向民间、市场和国际,助推文明新形态建构。(余伟婷)
编辑: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