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十五运:粤港澳凝心聚力,大湾区共写新篇
创始人
2025-11-22 11:17:18

11月22日《羊城晚报》A2-A3版

珠江潮涌,湾区同心。当主火炬缓缓熄灭,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第十五届全运会圆满落幕。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次跨越百年的历史回响,一场面向未来的生动实践。血脉相连的粤港澳三地,曾经让现代体育从这里生根发芽;如今又以联合承办的全新姿态,开启了大湾区体育的新时代。

交融:

百余年体育同根同源

粤港澳地理相邻、人文相通,是中国近代游泳、足球、排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水球、跳水等运动项目的重要发祥地。1873年,中国内地第一块现代足球场在梅州五华诞生,标志着中国内地现代足球的开端;1904年,在香港本土诞生了第一支华人足球队(南华体育会的前身),涌现了“球王”李惠堂等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度的运动员;形成于佛山,扬名于香港的咏春拳,走出了功夫巨星李小龙;澳门圣若瑟教区中学在1910年就成立了第一支学生排球队,而在华侨的引领下,台山成为了排球之乡……三地以体育为媒,在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中书写了独特的篇章。

新中国成立之后,容国团、戚烈云等一批运动员从香港回到内地,成为了广东体育的开拓者,为中国体育开创了新的历史——容国团成为中国乒乓球乃至中国体育界第一个世界冠军;戚烈云成为中国第一个游泳世界纪录创造者……

20世纪70年代,中国体育重新走上国际舞台。香港著名体育活动家霍英东为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国际足联、亚足联等国际体育组织的合法席位做出了巨大努力。在他的建议与支持下,省港杯足球赛应运而生,进一步开启了广东与香港两地体育交流的新阶段。省港杯不仅为中国足球留下了许多经典回忆,更是在促进内地和香港的融合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霍英东先生为代表的港澳爱国人士通过体育交流,把资金、信息、人才等全方位连接到内地,为广东以及全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1月21日,第十五届全运会闭幕式,粤港澳参赛代表团入场。图/羊城晚报记者钟振彬 摄

交流是双向的,广东通过粤港澳三地日趋紧密的联系与互动,为港澳的体育发展输送了人才与经验。从李静、高礼泽,到郑兆康、陈伟劲,广东为港澳输出了优秀的运动员,也输出优秀的教练员,不仅为港澳在国际国内赛事中争金夺银,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运动人才。

融入:

回归参赛同心同缘

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粤港澳三地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多。香港与澳门参与全运会,开始融入中国体育发展的浪潮之中。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997年,香港第一次组队参加第八届全运会,257人组成的代表团踏上了全运会的赛场。香港运动员的每一次出场,都赢得了观众最热烈的掌声。从那时起,香港运动员在全运会赛场屡创佳绩。十五运会前,香港运动员在历届全运会的金牌总数已经突破50枚。

2001年,回归后的澳门第一次组团参加第九届全运会。虽然在参赛人数以及竞技水平上稍显不足,但是澳门运动员却从未放弃追求与奋斗。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上,郭建恒在空手道男子个人赛上为澳门夺得了一枚铜牌,也是澳门在全运会历史上的第一枚奖牌。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香港更是发挥在赛马方面的资源优势,协办了奥运会马术项目的比赛,为香港体育新发展觅得契机。这一时期,香港和澳门运动健儿不仅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更是促进港澳与内地体育交流与合作的深化。

融合:

三地联办同梦同圆

时间的指针指向2025年11月9日晚,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苏炳添、张家朗、李祎带着粤港澳三地人民的期待,共同点燃了十五运会的主火炬。这一刻,不仅照亮了体育场的夜空,更照亮了大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新征程。

11月9日晚,苏炳添、张家朗、李祎共同点燃十五运会的主火炬。图/羊城晚报记者钟振彬 摄

开幕式上,精巧的设计将粤港澳三地的历史、人文、艺术与科技有机融合。当三地代表团首次以同一方阵共同入场,“大湾区”不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成为每位运动员真切感受到的荣光与归属。

在这片共同的主场上,三地运动员用汗水与拼搏绘就了十五运会最动人的画面。港澳运动员在家门口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香港“飞鱼”何诗蓓在女子200米自由泳中强势夺金,赢得香港在全运会游泳项目的首枚金牌;澳门选手吕艳兰如风般掠过百米赛道,成功闯入决赛,成为全运会史上首位达成此成就的澳门运动员。值得一提的是,吕艳兰的突破正是内地与澳门联合培养模式的成果缩影——在暨南大学求学,在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受训,这条成长路径本身,就是大湾区人才流动的生动注脚。

香港代表团最终以9金2银8铜创下参加全运会以来的历史最佳战绩,澳门代表团的3金2铜同样创造了新的纪录。这些成绩的背后,体现了大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丰硕成果。

广东军团则展现了传统强队的深厚底蕴与新生力量的蓬勃朝气。15岁的体操小将柯沁沁一鸣惊人,连夺青年组和成年组女子个人全能金牌;女子100米栏赛场,28岁的刘景扬力压群芳,实现了她口中“一场自我实现的梦”。广东男篮和女篮双双登顶,展现了广东篮球的整体实力。

11月20日,广东U22男篮实现逆转夺冠。图为赛后队员们将主教练郑永刚抛向空中庆祝。图/羊城晚报记者蔡嘉鸿 摄

特别令人动容的是,这场盛会见证了一代名将的圆满谢幕:百米飞人苏炳添在结束自己的最后一役后,将接力棒郑重交到年轻选手手中,这份从容的交棒,既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完美句点,更是体育精神代代相传的生动写照。

超越:

创新融合开启未来

十五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的盛会,更是粤港澳三地创新融合的生动实践。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创举,当属那些跨越三地的赛道。

11月8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开赛。231.8公里的赛道跨越粤港澳三地,高速飞驰的赛车穿梭于珠海、澳门、香港之间,实现了“零停顿”“无感通行”的全新通关模式。7天后,在从深圳到香港的柏油路上,马拉松健儿们用脚步丈量42.195公里的距离,同样实现了“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的丝滑通行。这两项全运会史上首次的跨境赛事,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新“骑迹”与新“跑迹”。

11月8日,十五运会自行车(公路)赛男子个人赛选手们穿越港珠澳大桥隧道,往珠海方向飞驰。图/羊城晚报记者林桂炎 摄

“无感通关”的背后,是基础设施“硬联通”与协同机制“软联通”的完美结合。当这些跨境赛事的构想最初提出时,几乎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线路设计、气象预测、监管互认等众多技术及机制障碍需要突破。然而,粤港澳三地联办的意义恰恰在于破除这些壁垒,实现更深度的融合。通过共同打造的“通关查验前置+闭环管理”模式,既保障了参赛选手保持最佳竞技状态,安全、快速地完成通关,也满足了三地出入境的管理要求。

在群众项目赛场上,由三地队员共同组成的粤港澳联队,一举夺得南狮自选项目金牌。除了技艺的融合,更是文化认同与团队精神的高度凝聚,标志着“大湾区”从一个地理概念,深化为一种情感与命运的共同体。

从常态化的人才交流——如大湾区首个港籍现代五项训练基地落户广州,澳门网球队到横琴训练,到国家级赛事的成功联办,粤港澳大湾区的体育融合已步入快车道。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会长霍震霆分享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巴赫在观看十五运会开幕式后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有条件、有能力申办奥运”。这不仅是来自国际体育权威的高度认可,更是一封面向未来的邀请函。

赛道是“硬联通”,规则与机制是“软联通”,十五运会则是三地人民心的联通。正如十五运会会徽所展示的那样,三朵礼花同时绽放,心心相印。从同步发展到追逐竞攀,从交流互助到联合办赛,一个伟大梦想在千万双手的托举下得以实现。

十五运会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从全运会的成功实践出发,一个关于奥运的梦想正在这片热土上悄然孕育,我们期待着大湾区体育新时代的来临。

来源 | 羊城晚报、金羊网、羊城派

文字 | 苏荇

编辑 | 谢杨柳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寒潮来了羽绒服为何涨价?探寻鸭... 川观新闻记者 行晓艺新一轮寒潮席卷全国,羽绒服市场应声“升温”。今年消费者在选购时却发现,不仅高端品...
羽绒服出厂价逼近千元,涨价与猪... 中央气象台发布统计信息,14日至17日,我国今年下半年首轮大范围寒潮天气即将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多地降...
185.2万元!江西南昌进贤县... (来源:IESPlaza综合能源服务网)11月21日,进贤县政务服务中心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托管项目...
首届留学报国论坛在福州举办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福州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胡春艳)11月21日,由欧美同学会主办,以“不忘留学报国初...
行业承压下的存货消耗战? 九价... 财联社11月22日讯(记者 卢阿峰 何凡)进口九价HPV疫苗“打两针只付一针”,进口带状疱疹疫苗“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