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网)
转自:中国妇女网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评论员 韩亚聪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直播的争议一直存在。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各方都能说出一大堆理由。但无论如何,对大学生网络生态的关注和讨论,本身就蕴含着社会对一个群体的观照和期待。
作为数字原住民,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轨迹与直播行业的崛起高度重合。相比于“70后”“80后”,他们对直播的认同度更高、参与感更强。面对直播这一新的媒介现象甚至文化现象,新一代的深度参与是不可逆的趋势,也是他们娱乐、生活和成长的重要载体。让大学生与直播“隔绝”,显然不现实也不理智。
直播本身是中性的媒介载体,其价值取决于内容导向与行为边界。对于大学生直播现象的争议,重点不在于“该不该直播”,在于“如何直播”,不在于“如何堵截”,在于“如何引导”。如果是那些立足专业、积极向上、反映大学生活和良好精神风貌的直播,就不必过分苛责。但如果直播内容低俗、擦边,侵犯隐私,影响学业,就需要警惕、治理了。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一些非大学生主播冒用大学生身份,造场地、开直播、要礼物,进行擦边表演、低俗互动,既污染了网络生态,更给大学生直播群体贴上了负面标签,加剧了社会的误解与担忧。对于这样的主播,要及时处置、严惩不贷。
有人说,大学生直播不要随“播”逐流。少一些浮躁的跟风,多一些理性的沉淀;少一些低俗的迎合,多一些正向的表达,才能让直播成为青春的有益注脚。同时,解决既有和隐藏的乱象,关键在于构建一个社会各界引导+赋能的多元共治体系,才能让大学生直播热走向健康、有序、可持续。
上一篇:哥伦比亚查获13.8吨可卡因
下一篇:中方敦促荷方早日解决安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