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晚,第十五届全运会在深圳圆满落下帷幕,闭幕式结束时,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不仅为运动健儿的拼搏奋斗和粤港澳三地紧密协作而喝彩,也向连日来赛场内外涌动的文明暖流致敬。
欢呼声不只为冠军响起;选手意外跌落时,看台传来整齐的“加油”;志愿者贴心细致的服务引起网友热评;赛后观众主动清理座椅周边垃圾……十五运会的每一个暖心瞬间,都是文明广东的生动注脚。
11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广东视察,对广东发展提出殷切期望。精神文明建设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广东要增创新优势、实现新突破,离不开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涵养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凝聚共识、提振信心、勇毅实干,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激情全运彰显文明
十五运会赛场上,竞技的激情与文明的涵养相得益彰。
在佛山南狮决赛的惊险时刻,选手从高桩意外跌落,全场观众没有哗然,反而爆发出整齐的“加油”声。“广东人精神,边度跌低,边度爬翻起!”及时的鼓励,让选手迅速调整状态,最终完美完成后续动作。
女篮赛场上,有热心观众自制“静音提示卡”,当邻座手机响起,只需轻轻一递,对方便会心一笑,立即调至静音。江苏队主教练陈生萍感慨:“热烈但不喧闹,这是对比赛最好的尊重。”
在游泳跳水馆,观众曾先生说:“你根本没法从掌声大小判断谁跳得好,每个选手得到的鼓励都一样热烈。”
井然有序、温暖热情的赛场背后,是赛事组织方与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
早在比赛开始前,一份由执委会联合媒体发布的《文明观赛云指南》在各大平台刷屏,以轻松易懂的方式普及观赛礼仪,不少观众自发在社交平台分享“文明观赛打卡”。
由粤港澳三地青年组成的近5万名“小海豚”志愿者忙碌在赛场内外,用专业与热情构筑起文明观赛的坚实后盾。“每个区域都有志愿者,他们还主动分发助威棒。接驳车辆充足,进出非常顺畅。”男篮决赛现场志愿者的引导得到网友发帖点赞。
文明的传递不止于赛场。十五运会前夕,广东在全省启动“美丽家园‘靓起来’、文明服务‘暖起来’、文明礼仪‘学起来’、会歌传唱‘响起来’、全民健身‘动起来’”五大实践行动,持续推动这场激情、活力、文明的“全民接力赛”。深圳、中山等组织公益行,惠州、肇庆、珠海等组织“绿色捡跑”“捡・走”活动,东莞推出“主题宣讲+互动体验+榜样引领”等系列文明实践活动,让文明理念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细节见文明,这次来广东看比赛的感受,让我想起‘来了就是广东人’这句话,广东亲切、友善、文明、包容,确实好地方!”浙江观众王小姐在朋友圈里这样写道。
南粤大地好人涌现
点点星辉,集火成炬,文明的你我构成文明广东。
十五运会是展现南粤儿女文明风尚的一扇窗口,这背后,是广东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基础工程,进一步明确价值导向,久久为功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长期努力。
现在,向上向善、刚健朴实已逐渐成为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愿意干”的自觉追求,身边的凡人善举不断涌现。
10月30日凌晨1时许,韶关市沙洲尾一处路口的静谧被一声碰撞打破,市民石先生驾驶电动车与共享单车相撞后晕倒在地。危急时刻,广东籍知名演员张颂文与多位热心市民、交警和医护人员,共同完成一场善意的接力救援。“这事太小了,换谁都会这样做的。”张颂文说。
6月15日,台风“蝴蝶”登陆粤西,茂名信宜贵子镇中和村的女干部刘名芳半夜打着手电筒冒雨在村里巡逻,从路边泥沙和石子越来越多、越来越浑的水沟发现了泥石流前兆。敏锐意识到风险来临的刘名芳立即上报情况。村镇干部冒着大雨紧急行动,成功在山体滑坡前1小时将睡梦中的25户57名村民叫醒转移,村庄被摧毁,人安然无恙。
5月1日9时许,韶关始兴太平镇永安大道路段,一辆三轮摩托车与小轿车相撞后侧翻起火,凶猛的大火伴随着滚滚浓烟吞噬了驾驶舱,而司机却昏迷被困其中。路过此地的沈所镇农业办主任钟威挺身而出,在拨打120急救电话后,冒着燃爆危险,徒手掰车门从大火中将昏迷的司机抢救出来。当120等专业人员到达后,却又悄然离去。
挺身而出、勇于担当的人,在广东这片热土上还有很多。
惠州辅警叶文翀在制止违法犯罪过程中不幸殉职,母亲决定捐献儿子眼角膜;深圳居民郭丽英建立深圳癌症病友艺术团——凤凰涅槃艺术团,到各大医院、福利院等单位,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500余场次;韶关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组组长周姗向农户毫无保留传授食用菌种植技术,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善行义举,蔚然成风。截至目前,广东共有13名全国道德模范、60名省道德模范,9名时代楷模、45名南粤楷模,618名中国好人、2155名广东好人,11名全国新时代好少年、312名省新时代好少年。
文明乡风激发动能
从南岭山脚到南海之滨,从雷州半岛到潮汕地区,广东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精神文明建设同步纵深推进,为城乡“双向奔赴”注入不竭精神动能。
筑牢服务基底,搭好“大平台”供给“好内容”——
广东积极发挥全省2.8万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功能作用,近年来先后打造文明实践带、文明实践综合体、文明实践街区15个,建成河源“东江小寨”等特色阵地2.4万个。21个地级以上市均建设岭南书院,牵头带动5000家新华“悦读空间”、各类图书馆、书房、书吧等阅读资源,构建起“书院+书房+书吧”城乡阅读新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
1.9万多支基层宣讲队伍遍布城乡,形成“思政教师+理论骨干+百姓名嘴”的宣讲矩阵,全省打造“党史小屋”“肇城宣理”等20余个基层宣讲品牌,2024年开展13万余场基层宣讲活动,以百姓视角、百姓语言、百姓情怀,架起科学理论与群众之间的桥梁。
突出作用于人,让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到文明实践中来——
中央文明办不久前专门点赞佛山一对新人请客不收礼、红包折角还回去的好做法,广东“重意不重礼、讲心不讲金”的新风尚得到全国网友点赞。
不仅如此,春节利是不比阔,推行“红事一杯茶,白事一碗粥”,文明餐桌反对铺张浪费,更有乡贤牵头成立志愿服务队,村民自发组建广场舞队、村史编写组,将文明新风编入村规、写入村歌……
赋能乡村发展,实现“富脑袋”又“富口袋”——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广东各地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农村风貌,乡村增颜提质、升级焕新。与此同时,文化“软实力”成了发展“硬支撑”,通过盘活资源,村民的口袋更鼓了,日子更好了。
江门开平市塘口墟入选“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十大优秀案例”,探索“文化赋能—人才回流—空间融合—治理创新”的实践路径,从仅有9户人家的“空心村”发展成为聚集2000多人的创客社区,形成了“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旅乡人”共生共荣的文明乡风新生态。汕尾创新实施“强村公司+乡村工匠”模式,组织“乡村工匠”就近参与农房“微改造”,引导村民用自己的技能保护传统乡村民居。有着700年历史的广州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探索“政府+企业+村集体”合作,带动“新农人”就业创业……
南粤大地,文明之风吹拂不息,文明之歌接续唱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努力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
下一篇:山东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