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现场氨制氢并加注到氢燃料电池巴士。受访者供图
近日,一辆氢燃料电池巴士驶入位于佛山南海的氨制氢加氢一体站,短短几分钟便完成氢气加注,电池仪表盘显示电量满格,加满氢后它的最大续航里程可达近400公里。
这是由福大紫金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福大紫金氢能)打造的全国首座1000公斤级商业氨制氢加氢一体站,标志着我国在“氨—氢”能源技术工程化与市场化应用领域取得里程碑式突破,为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树立了全新行业标杆。
据介绍,为破解氢储运成本难题,福州大学科研团队将视野投向了一种高效储氢介质——氨。氨作为一种相对廉价的零碳燃料,不仅比氢更安全、更易储运,且同体积的液氨比液氢多至少50%的氢,让用氢成本减半,经济性优势凸显。
科研团队通过技术攻关,用氨分解制氢技术解决了“氨—氢”能源转换过程中的关键难题。该技术通过催化剂将氨分解为氮气和氢气,经提纯后即可满足用能需求。以氨为储氢载体的模式,凭借储运方便、成本低、无碳排放等特点,成为破解氢能规模化应用瓶颈的理想路径。
此次投用的氨制氢加氢一体站,核心突破在于低温高效氨分解催化技术的落地应用——依托福大紫金氢能自主研发的低温氨分解制氢成套技术,在480℃工况下实现氨转化率超99.5%,相较于传统装置,体积更小、能耗更低,具备现产现用、产能灵活调节等多重优势。
该站点创新采用“液氨直供—现场制氢—即时加氢”模式,从源头破解了传统储氢运输的成本痛点,为终端氢价进一步下降提供了有效支撑。据介绍,该站点每日可稳定产出高纯氢1000公斤,能为不少于100辆4.5吨氢能车提供持续加注服务,具备支撑规模化交通场景应用的能力。
“这座以氨为储氢介质的加氢站打通了‘氨—氢’能源转换的规模化、商业化链条,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技术路径。”福大紫金氢能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站点构建的“制、储、运、加”全流程自主技术体系,已将“氨—氢”能源转换从技术构想变为商业现实。(记者 梁凯鸿)
上一篇:福州出台政策破除民企投标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