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有了孩子之后变得前所未有的具体:职业发展和教育。
两年前讨论要回武汉的时候,当时的结论是我和孩子回去,而先生已经做到了一家企业的中层,完全割舍不下,这就是上海能给我们的:职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对于孩子而言,能享受一线城市的教育,在一份便利、多元与公平的环境里长大,这是父母力所能及为他提供的成长环境。
相比于回武汉的“标准答案”般的生活,我们希望在这个城市能有更多可能性。
那份“退路”带来的安稳,终究敌不过内心对“前进”的渴望。
所以我们做了一个决定:先把武汉的房子卖掉,再入手上海。但是要卖掉位于武汉的婚房,我真的不舍得,房子买来虽然已经有五年,我们住的时间加起来也就一个多月。
关于未来的方向已经落定,现实的灵魂拷问也扑面而来,“上海的房子,我们买得起吗?”
我和老公都是三四线城市小镇做题家,在上海的这几年从来没想过要买房,孩子的到来,推了我们一把。
我们的预算只能够买总价400万左右的房子,在这个市场上被叫作刚需,我们希望能够在预算范围内买到交通便利、至少三房户型的楼盘。
我们目标明确,要买新房。这也意味着,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想要新房品质就要舍弃距离,因为现在刚需盘基本都在外环。
最后对比了宝山和松江三个项目。第一个位于宝山的楼盘我们挺满意,外立面很有质感,小区绿化做的也好,关键是学区也很满意。唯一不合理的就是三个卧室只有主卧大一些,其余两个次卧都太小了,最不能接受的是它距离地铁太远,对于不开车的人来说不太友好,纠结之下还是放弃了。
第二个项目在松江,地理位置非常好,距离地铁很近,完全弥补了第一个项目的不足,但是户型一般,和第一个项目类似,主卧面积过大,次卧过于紧凑,最关键的是预算超了,不想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
第三项目也是位于松江,双地铁这点很吸引我,从我在武汉买房的经验看,有地铁至少不会亏,户型是三个项目中最打动我的,三个卧室大小合适,但是学校的距离很远,这一点让我很困扰。
这三个项目我们做了反复比对,作为刚需真的不能“既要又要”,最终我们还是接纳了学校距离最远的第三个楼盘,总价接近460万左右。
不过这个项目也是有一些风波,8月份去签约的时候还遇到了因为佣金去售楼部维权的情况,而且后期出的房源因为楼栋位置价格相对也便宜了一些,这让我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
从签约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个月,距离交房还有差不多10个月。
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把武汉的房子卖出去。
去年10月房子挂牌,当时挂牌价是145万,去年有买家报价但低于预期没有出手,因为不舍得,没想到今年在上海买了房子,武汉的房子还没卖出去,所以决定降价甩卖了,目前挂牌价已经降到了120万,曾经的不舍得,终究要让步于现实的“不得不”。
买房以来,心情就像是在坐过山车。一边是即将在上海安家的喜悦与踏实,另一边是置换路上“先买后卖”的忐忑。
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只能佛系看待这个市场,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编者手记
嘻嘻在上海的这场从“去留”到“落地”的过程,也是当下很多年轻群体家庭结构变化后不得不做的人生选择。他们的买房历程,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房产交易,而是为看得见的地铁、学区、户型买单,更是为那看不见的、属于这座城市的未来投下了信任票。
这不仅是嘻嘻的故事,也是无数新上海人的缩影。他们精打细算,权衡取舍,在能力范围内,为自己争取留在这座城市的机会。